缩略图

黄帝陵仙话景观探析

作者

王玉辉 陆瑜芬 王姝婷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陕西省 西安市 712046

黄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的圣地,也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其景观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关注其景观构造情况对于理解黄帝文化内涵、发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大类。黄帝陵位于桥山之巅,山势起伏,被沮水环抱,因于对黄帝的崇仰,其陵地祭祀文化绵延千年。因此,帝陵与历代炎黄子孙栽植的古柏群、历朝历代谒祝、恭纪、重修碑记等一起,形成了自然山川形胜与人文融合交织的画面,为人所称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黄帝陵先后多次修整,如今更呈现了全新的面貌。在陵园所在桥山之巅,古人今人、海外侨胞题写数不胜数,供奉和祭祀黄帝的轩辕庙庄严肃穆,印池吟音谷、宝鼎台、战园、生活苑及造字园等五个文化广场以主题雕塑展示黄帝时期的代表发明,整体上历史与现代融合,海内外情愫多层次、多维度交汇,使得民族精神相得益彰,也因此成为全球华人精神慰藉的所在。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黄帝陵有几处与仙话相关的景观,不仅使整个陵地呈现出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平添了独特的文化意蕴。关注这些景观,不仅可以为黄帝陵文化遗产解读提供新的视角,也能拓展黄帝仙话研究从文本到空间的新维度。

仙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叙事体系,它以“仙人”“仙境”“修仙”为主题,接续神话,又融神话、宗教信仰、哲学与文学想象于一体,构建超越世俗、追求永恒与自由的精神世界。故而区别于神话的“功力”叙事,仙话的核心内容在于通过描写成仙过程,使历史人物完成形象的仙化转变。而所谓仙话景观,即在景观中展现了仙话内容、融合了仙话文化元素所构建的景观。当前在黄帝陵所有景观当中,与仙话有着关联者主要包括汉武仙台、龙驭阁及中华神天鼎三处,分别分布于黄帝陵园及印池处。

汉武仙台,又称汉武祈仙台,位于黄帝陵前,以夯土筑成。据碑文记载乃汉武帝刘彻祭祀黄帝并筑台祈仙所建。祈仙实际渊源仙话,《墉城集仙录•圣母元君》言:汉武帝好长生之道,“以元封元年登嵩高之岳,筑寻真之台”,又《中部县志》记:“汉武巡朔方还,祭黄帝,筑台祈仙”。汉武帝巡朔方事发生在元封元年,故两处所载当为同一事,表达了古人对生命价值的探索与向往。龙驭阁位于盘龙岗,高18 米,传为帝乘龙升天之地,2002 年建阁以纪念遐想、追古思幽。黄帝乘龙飞升见于仙话记载,《列仙传》引《仙书》云:黄帝采铜铸鼎,鼎成有龙下迎帝,“乃升天”,不仅赋予黄帝以神圣性,更展现了对黄帝的崇拜与爱戴之情。中华神天鼎,坐落于印池湖心岛上,2010 年铸造而成。鼎左边篆铸“鼎成龙升”四字,即与仙话相关。《广黄帝本行记》云黄帝铸鼎“以象太一于雍州”,后有龙垂髯迎帝,“帝乘龙登天”,描述的就是这一场景,实际上表达了对黄帝探索天地精神的诗意歌咏。值得注意的是,中华神天鼎乃用神州飞船残骸与青铜合铸而成,沿用了黄帝仙话对探索精神的歌咏之意,但已然对景观内涵进行了重新建构。其在形制上采用“大克鼎”造型,3.5 米高,“寓意从三皇五帝始,中华文明传承不息”;由全球华人集资铸造,右边篆铸“鼎立和谐”,背面篆铸“华夏情民族魂”,则通过凝聚民族力量、弘扬民族精神,充分表达了炎黄子孙期望社会和谐、祖国统一、世界和平的美好心愿。黄帝陵这种对景观基于仙话的发展建构,蕴涵着今人对黄帝仙话精神内涵的共识和拓展意识,故而是一种带有“主客体间性”的活态文化景观创造。

黄帝陵汉武仙台、龙驭阁、中华神天鼎三处仙话景观在形成时间有先有后,但整体上通过直接引用或吸收、重构都借鉴、运用了仙话内容,通过仙话建筑、雕塑形成了“空间叙事”的景观效果。不仅生动展现了黄帝风貌,且在新时代文化语境的下,形成了活态文化景观,让人能更好地感受古人以及当今全球华人对黄帝的敬仰、爱戴之情。但仙话本身虚渺不可为据,而黄帝陵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之地彰显庄重威严,何以会在景观构建上保留、运用仙话元素?或有人认为黄帝所处时代久远,资料乏征,采用仙话内容可以增加陵地的故事性。而且以黄帝仙话为素材建构人文景观的情况在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到。如黄山就以黄帝炼丹成仙仙话为脉络,将奇松、怪石、云海等自然景观解读为炼丹遗迹及仙人足迹。然通过仔细比较分析可发现,黄陵景观对仙话的采用实有其深层原因。

一是黄帝仙话本身蕴含着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观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合神话、宗教及民间信仰的叙事体系,黄帝仙话的形成与汉代黄老道流行密切相关,黄老道认为天地万物均由元气演化而来,强调无为而治、天人感应,因此早期仙话在描述黄帝以德化民、垂拱而治之后龙迎升天;这体现了道家视角的天人合一观念。南北朝时期以后,儒释道三教开始逐步融合,仙话又开始将道德修养与修炼成仙相联系,强调通过内在德性的完善与外王实践实现人与天道的统一。因此后来的黄帝仙话在叙写龙迎飞升之前多描述黄帝肇造中华、奠基文明的开创之功,这体现了儒家角度的天人合一观念。儒道这两种关于“天人合一”观念形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补充,作为古人安身立命之所在,长期影响着人们的生命价值观念。这种影响在今天虽已淡化,但却真实反映了古人认识自然规律、探索世界的精神,表现了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以及人们对人文初祖黄帝的美好祝愿。而且在今天,仍展现着尊重生命、倡导宇宙和谐、推动文明发展的积极意义。据之当前黄帝陵对仙话景观进行重修、重构便在情理之中。

二是黄帝仙话体现了广大民众对黄帝的崇仰。黄帝仙话的形成与正史密切相关,如《列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在黄帝传记后附论赞,便是仿正史体例为之。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叙事体系,仙话与正史不同,融合神话、宗教与民间信仰于一体,情感真挚、持久传承,故而,黄帝仙话不仅表达了民众对黄帝的诗意想象,更深刻体现了广大民众对于华夏民族共同祖先的崇仰。这种崇仰,以通俗、鲜活、感染力强为特征,极易凝练成一种集体层面的精神认同,并进一步提升为民族凝聚力,因此,古人将之构建为景观便是遵循内在逻辑、自然而然之事。而在当前,作为国际交流的桥梁,黄帝陵仙话景观更是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独特窗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宏阔吸纳并重构便是时代使命。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黄帝仙话接续神话,既蕴含着民族传统思想观念,又体现了民众对黄帝的广泛崇仰,因此,在黄帝陵人文景观建构中被吸纳、采用。这种采纳与运用表明黄帝陵仙话景观在文化传承与精神激励方面仍具有重要意义。平衡仙话叙事的原真性与时代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是我们未来持续要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继禹主编.中华道藏(第45 册、第47 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清)丁瀚修,张永清纂.中部县志[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7.

本文由2024 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资助(X202413125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