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元素的自然融入策略

作者

苏孟惠

福建省南安市蓬华中心小学  362313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行为习惯和社会意识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学校教育承担着道德启蒙和品格培养的重要职责。长期以来,德育往往由专门课程承担,而数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被认为与德育关联较弱,实际教学中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当前课程改革要求学科教学突出育人功能,实现知识与德育的融合共生,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学生逻辑思维、规则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起点,也应承担起德育渗透的责任。德育的融入并非附加内容的堆砌,而应是基于教学内容本身与德育目标的自然嵌合,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与行为习惯。本文围绕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自然融入德育展开探讨,并通过实际教学案例加以验证与分析。

1 小学数学教学蕴含的德育潜力分析

数学作为一门高度逻辑化和系统化的学科,虽然表面上以抽象符号和公式为主,但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本身就内含丰富的德育资源。例如,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体现的认真审题、规范书写、按步骤思考等习惯,均可转化为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几何图形对称美、数据整理的客观性则蕴含着欣赏美与追求公正的价值理念;在团队合作探究任务中,学生之间的协作、倾听与责任担当更是社会性德育目标的直观体现。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契机,将其转化为育人的“场”,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然接受价值引导。

2 德育元素自然融入的基本路径与策略

实现数学教学中的德育自然融入,关键在于“自然”二字,既不是脱离学科内容的强行灌输,也非刻意为德育让位的知识让步,而是把德育目标巧妙融合进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从教材解读层面,教师要敏锐识别知识点背后的德育价值,如图形的规则性可延伸为规则意识的建立,数据分析的严谨可延展为诚实守信的态度;从教学设计层面,应在情境设定、任务驱动、提问引导等环节有意识引入与生活、社会、集体相关的价值议题,如环保、诚信、关爱等;从课堂互动层面,倡导鼓励性评价与同伴互助机制,营造尊重、多元、平等的学习氛围;从学习成果展示层面,教师应关注过程性表现,赋予学生在合作、表达、归纳等方面的道德评价机会,从而达成“知—情—意—行”的教育闭环。

3 案例分析:《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单元教学实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单元内容紧贴生活,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整理、分析数据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实现数学知识与德育目标融合的理想载体。在教学中,教师以“班级同学放学出行方式调查”为导入,引导学生分组调查各自小组成员的出行方式,并以统计表和条形图的形式整理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图表形式的掌握,更引导他们反思出行行为与环保理念的关系,如步行和骑自行车是否更绿色安全,是否能减少碳排放并有益于健康成长。

随着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深入,教师提出“如果你能选择,你愿意用哪种方式放学回家?为什么?”等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得出规律,结合实际进行价值判断。部分学生提出步行虽然慢但最环保,家长接送虽然便捷但增加交通拥堵等观点,展现出初步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在展示环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形成报告并进行交流,教师在点评中不仅强调数据分析的逻辑清晰,还特别肯定学生在合作中体现的互助精神、分工协作与尊重他人观点的态度。

该案例说明,德育内容的融入并没有打断数学知识的教学主线,而是通过生活化任务与价值导向的提问,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解决中自然内化社会价值观,实现了知识学习与品格塑造的同步推进。这种以数学为载体的德育路径,不仅提升了课堂的教育厚度,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理解。

4 德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挑战与对策

尽管德育与数学教学融合的理念越来越被接受,但在实际推进中仍面临一些现实问题。首先,部分教师认为数学教学目标任务重、进度紧,缺乏将德育与教学融合的时间与空间;其次,一些教师德育意识不强,难以识别和捕捉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此外,评价机制仍以知识掌握为主,德育成效难以量化,影响了教师实施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从三个方面改进:其一,在教学培训中强化教师德育意识与融合设计能力,通过教研组专题活动挖掘教材德育点,积累案例资源;其二,在教学计划安排中适度预留育人讨论与反思时间,将教学任务与育人目标并重对待;其三,在课堂评价机制中引入过程性、表现性与合作性评价内容,鼓励学生在态度、责任感、合作精神等方面展示自我,从而推动德育目标的落实。此外,家校协同机制也需加强,让家长理解数学教学中的德育价值,形成共同教育合力。

5 结论

德育不是独立于学科之外的附属内容,而应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德育自然融入数学课堂,不仅丰富了教学内涵,也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和社会情感,促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规范。北师大版教材中大量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为德育融合提供了良好土壤,只要教师具备德育敏感性与教学设计能力,便能在平实的教学情境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未来应通过制度支持、资源建设与教师培训,推动德育与学科教学真正融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为小学生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小斌 . 德育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J]. 吉林教育 ,2025,(10):63-65.

[2] 王美娟 . 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融合与渗透 [J]. 山西教育 ( 教学 ),2025,(02):10-11.

[3] 杨凌 . 新课标背景下德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探究 [J]. 教师 ,2024,(3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