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开发的哲学与社会学思考
赵宇晨
340603199810240227 230000
一、人力资源开发的哲学思考
(一)人性假设:人力资源开发的逻辑起点
人性假设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不同的哲学流派对人性的认知,直接决定了开发的理念与方式。传统的 “经济人” 假设源于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思想,认为人本质上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因此人力资源开发多采用物质激励与标准化管理,如企业中的计件工资、绩效考核制度。这种假设虽能在短期内提升效率,但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与主观能动性,容易导致员工的异化与创造力的压抑。
与之相对,马斯洛的 “自我实现人” 假设则从人本主义哲学出发,认为人具有追求自我完善、实现潜能的内在需求。基于这一假设,人力资源开发更注重员工的个性化发展与精神激励,如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创新项目支持、学习型组织建设等。例如,谷歌公司为员工提供20% 的自由工作时间,鼓励员工从事个人感兴趣的研究项目,这一做法正是基于 “自我实现人” 假设,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创新能力,推动了公司的技术突破。
(二)价值取向: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导向
人力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涉及 “开发什么”“为谁开发” 的根本问题,不同的哲学价值取向会导致开发方向的差异。工具理性取向源于韦伯的社会理论,强调以效率为核心,将人视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工具,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在于提升个体的专业技能,以满足组织对生产力的需求。这种取向在工业化时代较为普遍,如工厂对工人的技能培训、企业对员工的岗位胜任力培养等。然而,过度强调工具理性会导致人的 “单向度发展”,个体沦为技能的载体,失去对生活意义的追求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价值理性取向则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认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不仅是提升个体的技能,更要培养个体的道德素养、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感。从哲学根源来看,这一取向源于古希腊的“德性论” 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 “人的善就是合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强调人的发展应追求德性与幸福的统一。在现代社会,价值理性取向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现在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改革、企业的社会责任培训等方面。
(三)发展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解放
从哲学终极目标来看,人力资源开发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解放,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观高度契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未来社会将是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的联合体,而人力资源开发正是推动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人力资源开发中,个体的发展往往受到职业分工、社会阶层的限制,如蓝领工人长期被局限于重复性劳动,难以实现技能的跨界提升与职业的横向流动。而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则应打破这种限制,通过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职业培训的多元化,为个体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个体在知识、技能、能力、道德等多个维度的全面提升。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学思考
(一)社会结构:人力资源开发的分层制约
社会结构中的分层现象,如阶层、职业、教育分层,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机会与资源分配具有显著影响。根据布迪厄的 “资本理论”,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差异,导致不同阶层的个体在人力资源开发中面临不同的起点。上层阶层的家庭往往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本,能够为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职业培训机会,如私立学校、海外留学、高端实习等;同时,上层阶层的社会资本也能为子女的职业发展提供人脉支持,帮助其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与晋升空间。
(二)制度安排: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则保障
制度作为社会运行的规则体系,对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引导与保障作用。合理的制度安排能够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公平的机会、规范的流程与有效的激励,而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则会制约人力资源开发的质量与效率。从宏观层面来看,教育制度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制度,其公平性与科学性直接影响个体的初始人力资本积累。我国推行的义务教育制度,保障了全体公民的基本教育权利,为人力资源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而高考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制度,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平性,但 “唯分数论” 的倾向也导致学生在素质发展、创新能力培养上存在不足,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
(三)文化氛围:人力资源开发的精神动力
文化作为社会成员共享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精神动力与社会环境。积极的文化氛围能够激发个体的学习热情、创新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而消极的文化氛围则会抑制个体的发展潜能。从文化价值观念来看,重视教育、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对人力资源开发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例如,犹太文化中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使其民族在科学、文化、经济等领域涌现出大量杰出人才;我国传统文化中的 “学而优则仕” 观念,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也导致部分个体将教育视为追求功名的工具,忽视了能力的全面提升与兴趣的培养。
结束语
人力资源开发作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本质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逻辑与社会学语境。从哲学视角来看,人性假设决定了开发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指引着开发的核心方向,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解放是开发的终极目标;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社会结构制约着开发的机会公平,制度安排提供了开发的规则保障,文化氛围激发了开发的精神动力。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着人性认知片面化、价值取向功利化、机会分配不平等、制度不完善与文化滞后等困境,需通过树立全面人性认知、优化社会结构、完善制度体系、营造积极文化氛围等路径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姚睿恒 .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战略特征分析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 2024(2):0118-0121.
[2] 莫才 . 关于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思考研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社会科学 , 2023(3):4.
[3] 梁佳 . 对人力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研究 [J]. 环渤海经济瞭望 , 2023(1):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