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陈庆莉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长集镇中心小学
引言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空间观念与数学应用能力的基础学科,而小学数学教材以“生活化、情境化、活动化”为特色,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然而,教材中部分抽象概念(如分数、几何图形)和复杂过程(如图形变换、统计图表),仅通过传统板书与讲授难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多媒体技术通过图像、动画、音频、互动程序等多元形式,将抽象知识具象化、静态内容动态化、单一资源多元化,恰好契合小学数学的教学需求,为构建高效、生动的数学课堂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活教材“情境串”设计
小学数学教材大量采用“情境串”编排模式,以连贯的生活场景串联知识点。多媒体技术可将教材中的静态情境转化为动态画面,增强情境的代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购物》(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中,教材以“文具店购物”为情境,呈现“每支钢笔12 元,买3 支需要多少元”的问题。传统教学中,教师仅能通过文字描述或简单图片引导,学生难以产生真实体验。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可制作动画短片:画面中呈现摆满文具的商店,货架上清晰标注钢笔、笔记本、尺子等商品的价格,卡通人物“小明”走进商店,与店主对话询问价格,随后提出购买需求。动画中还可加入“价格标签闪烁”“商品数量增减”等细节,让学生仿佛置身真实购物场景。接着,教师暂停动画,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数学信息,自主提出“买 3 支钢笔多少钱”“买 5 本笔记本需要多少元”等问题,自然引入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教学。这种情境化设计不仅还原了教材的“购物情境串”,还通过动态画面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符合北师大版教材“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理念。
二、突破抽象难点,化解“关键概念”理解障碍
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几何图形、统计图表等内容是教学难点,其抽象性易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动态演示、拆分重组等方式,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形象的过程,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障碍。
以《分数的意义》为例,教材通过“分蛋糕”“分彩带”等情境引入分数概念,但“单位‘1’的含义”“分数与整体的关系”仍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制作交互式动画:首先,画面呈现 1 个完整的圆形蛋糕(标注“单位‘1’”),点击动画后,蛋糕被平均分成 2 份,每份闪烁并标注“1/2”,同时弹出文字提示“把 1个蛋糕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它的 1/2”;接着,动画切换为“3 个蛋糕组成的整体”,同样平均分成 2 份,每份包含 1个完整蛋糕和 1 个半个蛋糕,标注“3/2”,并通过对比 1 个蛋糕的“1/2”与 3 个蛋糕的“3/2”,引导学生理解“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此外,教师还可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鼠标拖动,将不同数量的苹果(如 4 个、6 个)平均分成不同份数(如 2 份、3 份),并自主输入对应的分数,系统实时判断答案是否正确。这种动态演示与互动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的分数概念转化为可观察、可操作的过程,有效化解了教材难点,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分数认知。
三、丰富资源供给,拓展教材“知识延伸”维度
小学数学教材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应用,在每单元后设置“数学好玩”“你知道吗”等板块,引导学生探索数学与生活、文化的联系。多媒体技术可整合海量资源,弥补教材篇幅有限的不足,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知识视野。
以《三角形分类》为例,教材通过观察不同三角形的角和边,引导学生分类。为拓展学生对三角形应用的认知,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整合多类资源:一是“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库,展示埃及金字塔、自行车车架、三角尺、屋顶桁架等实物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二是“三角形发展史”动画短片,介绍古代数学家对三角形的研究(如毕达哥拉斯定理与直角三角形的关系),渗透数学文化;三是“三角形分类游戏”,设计虚拟“三角形乐园”,学生需根据角的大小(锐角、直角、钝角)或边的长短(等腰、等边、不等边),将不同三角形拖入对应区域,游戏设置计时与积分功能,增强趣味性。此外,教师还可链接在线实验资源,让学生通过虚拟操作“用不同长度的小棒拼三角形”,验证“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定理。这些资源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还让学生在多元体验中深化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四、强化实践操作,落实教材“动手做”要求
小学数学教材强调“动手做数学”,在几何图形、位置与变换等内容中,设置大量操作活动。多媒体技术可提供虚拟操作平台,解决传统操作中材料有限、操作不便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
例如在《平移和旋转》教学中,教材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电梯、风扇等物体的运动,认识平移与旋转,并动手操作“将图形平移”。传统操作中,学生使用纸质图形平移,难以精准控制平移方向与距离,且操作过程无法保留。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可利用在线绘图工具设计虚拟操作任务:学生在电脑上绘制一个三角形,通过“平移”工具设定平移方向(上、下、左、右)和距离(如 3 格、5 格),点击确认后,图形自动平移并留下平移轨迹;通过“旋转”工具设定旋转中心(如图形顶点、中心点)和角度(如 90∘ 、 180∘ ),观察图形旋转后的变化。此外,教师还可设计“拼图游戏”:将一幅卡通图片分割成多个带有平移或旋转特征的图形碎片,学生需通过平移、旋转操作将碎片还原成完整图片。这种虚拟操作不仅突破了传统操作的限制,还能实时反馈操作结果,帮助学生精准理解平移与旋转的本质特征,落实教材“在操作中探索图形变换规律”的要求。
结论
多媒体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创新路径,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突破抽象难点、丰富教学资源、强化实践操作,有效契合了教材“生活化、情境化、活动化”的特色,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探索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深度融合,结合学生认知特点优化应用策略,在发挥技术优势的同时规避潜在风险,构建“技术赋能、学生主体、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金平 .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J].中国新通信 ,2024,26(09):167-169.
[2] 王海生 . 浅谈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启迪与智慧 ( 上 ),2024,(0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