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土红色文化融入高中社团活动的路径与实践研究

作者

饶应利

贵州省金沙县第五中学 551803

引言

在当前教育强调“五育融合”与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乡土红色文化作为革命历史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教育价值日益凸显。高中社团活动作为实践育人的关键平台,为红色文化传承提供了生动场景。基于此,本文旨在探索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塑造,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实证参考。

一、乡土红色文化

乡土红色文化特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与建设历程中,于特定地域(如县、镇、村)形成并留存下来的,兼具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的文化资源总和。其物质载体包括革命遗址(如战斗旧址、指挥所、故居、会议旧址)、革命文物(文献、武器、生活用品)、纪念设施(纪念馆、纪念碑、烈士陵园)等。其精神内核则涵盖革命精神(如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英雄事迹(本地革命先烈的故事)和红色记忆(口述历史、民间传说)。这些资源根植于乡土,是革命历史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和教育价值,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团创建背景与定位

在当前教育深化改革、强调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社团已成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红色青年社的成立,旨在挖掘和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满足青年学生深入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需求,填补了学校在红色主题教育方面的空白。社团定位为学术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特色组织,致力于通过沉浸式学习和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目标是成为学校最具影响力与辨识度的品牌社团。

三、乡土红色文化融入高中社团活动的实践深度分析

(一)乡土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

乡土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物质遗存主要包括沙土镇的胡家大院(中央红军南渡乌江指挥所旧址)、万寿宫(毛泽东和王稼祥旧居)、木孔镇、后山镇等地的革命遗址,以及钱壮飞烈士陵园、红九军团战斗遗址等,它们共同构成了红军长征在本地活动的历史见证。历史事件与精神内涵则涵盖了“沙土密电”、红军南渡乌江的决策过程、老木孔伏击战等具体史实,以及由此凝结的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现代表达则包括由当地干部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音乐情景剧《突围前夜》等艺术形式,使历史记忆得以活态传承。在整合方式上,注重多维联动与课程化开发。积极与本地文化站、纪念馆、兄弟学校(如沙土镇第二小学)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深入挖掘、梳理和阐释这些资源背后的史实与价值。在此基础上,着力开发系列化的本土实践活动课程,例如组织学生参观旧址、担任红领巾讲解员、开展重走长征路研学、参与情景剧排演等,将静态的历史资源转化为动态的、可参与的、沉浸式的教育体验,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与有效传承。

(二)“三维一体”的社团活动路径实践

在认知维度的文化普及与理论学习方面,红色青年社主要通过系统性的知识输入活动来构建社员对红色文化的理性认知。这包括定期举办红色文化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历史亲历者或资深教师,深入讲解本土红色历史事件、革命精神内涵及其时代价值。组织红色电影放映与专题讨论,精选如《四渡赤水》《伟大的转折》等经典影视片,观影后引导社员分享感悟、剖析历史背景,深化理解。举办“红色记忆”图片展,通过珍贵历史照片的视觉冲击,直观展现革命历程。开展红色经典诵读会与历史知识学习小组,通过诵读革命文献、学习党史国史,夯实社员的理论基础,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升华。在体验维度的实地探究与情感共鸣方面,活动设计注重通过身临其境的实地参访和互动性强的实践体验来深化学生的情感认同。例如,组织学生前往南渡乌江指挥所旧址(胡家大院)、万寿宫(毛泽东和王稼祥旧居)等革命遗址,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聆听如“假传电令渡乌江”等生动历史故事,观看《突围前夜》大型音乐情景剧并开展观后研讨。此外,还安排学生参与红领巾讲解员培训,在革命旧址实地演练讲解技巧;设计重走长征路片段体验,让学生通过模拟战术推演、徒步穿越等方式,切身感受革命岁月的艰辛与壮烈,从而在实践体验中激发深层的情感共鸣与精神共鸣。

(三)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红色青年社建立了系统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在指导教师引导方面,教师负责制定社团发展规划、审核活动方案、提供专业培训并保障活动安全,是社团的核心指导力量。社员招募与激励通常采用学生自愿报名、班级推荐与社团选拔相结合的方式,并建立了明确的“推优入团”与“优秀社员”评选制度,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深度以及综合素质作为重要评价标准,以此激发社员热情。活动运行流程则涵盖了完整的环节:活动前需提交详细计划与安全预案并履行申请审批手续;活动中严格执行点名考勤与过程记录;活动后及时进行总结反思与材料归档,确保社团工作的规范性、安全性与延续性。

结束语

总之,乡土红色文化融入社团活动的实践表明,这一模式不仅深化了学生对革命历史的理解,更激发了其内在成长动力。未来,需要进一步扩大社团规模、丰富活动类型,并拓展研学基地至木孔镇、后山镇等更多红色场域。与此同时,需加强师资培训与校地合作机制,推动红色教育从活动化走向课程化、系统化,最终实现红色基因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深层传承与创新发扬。

参考文献

[1] 沈百林 . 探究高中化学翻转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红色教育 [J].现代盐化工 ,2023,50(04):134-136.

[2] 张博洋 , 李彩 , 刘东艳 . 以红色文化搭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桥梁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21):20-22.

[3] 王唤 . 红色文化资源如何融入高中思政课 [J]. 亚太教育 ,2023,(10): 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