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路径

作者

赵冰冰

河南省开封杞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475200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2022 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应聚焦发展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初中音乐教育指明新方向。在当下教育环境中,学生全面发展备受重视,音乐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技能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初中阶段是学生审美观念、艺术表现力、创意实践能力及文化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如何基于新课标有效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实施策略

在新课标引领下,初中音乐教学需从多方面革新,以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下面将从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活动开展及教学评价完善四个维度,探讨具体实施策略。

(一)整合教学内容,奠定素养基石

初中音乐教材内容丰富,但较为分散。教师需依据核心素养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人音版七年级(2024)版上册为例以单元主题教学为框架,教师可围绕 " 民族音乐 " 主题,构建阶梯式教学模块:先复习小学阶段的江南民歌《茉莉花》、再联系客家山歌《客家之歌》、蒙古族长调《辽阔的草原》进行旋律线条对比,通过图谱可视化呈现婉转曲折与高亢悠长的差异;再引入民族器乐合奏《彩云追月》、琵琶独奏《十面埋伏》,借助沉浸式音响体验,让学生分析弓弦乐器与弹拨乐器在音色塑造、节奏型变化上的独特表现力,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在拓展教学资源时,可建立 " 经典与流行对话 " 的双轨模式:既引入周杰伦《青花瓷》中融合的江南丝竹元素,分析流行音乐对传统五声调式的创新演绎;又选取电影《海上钢琴师》斗琴片段,通过拆解爵士乐即兴演奏技巧,让学生尝试用乐器模仿摇摆节奏,将艺术表现素养培养融入互动实践。同时,结合校本课程开发,邀请本地非遗传承人开展" 乡音课堂 ",例如组织苏州评弹艺人展示吴侬软语与三弦琵琶的配合技法,引导学生参与编写家乡民谣,将文化理解转化为创造性实践,构建从感知到表达的完整素养发展链条。

通过建立 " 主题整合 - 多维拓展 - 本土深耕 " 的内容体系,配合螺旋上升的教学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音乐理论知识,更在跨文化比较与实践创作中,逐步形成包含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在内的综合素养,为终身音乐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素养活力

传统音乐教学往往依赖教师单向讲授与示范,以理论知识灌输和技能机械训练为主,这种 “填鸭式” 教学模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充分挖掘其音乐潜力。为切实培育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教学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

首先,情境教学法能有效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在欣赏古典音乐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精心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以《十面埋伏》为例,通过播放楚汉相争的历史纪录片片段,展示古战场的地形图、将士盔甲兵器等文物图片,配合三维动画还原垓下之战的宏大场面,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金戈铁马的战争场景。在这样的情境中聆听激昂的琵琶曲,学生不仅能更直观地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紧张氛围与激烈战斗,还能深刻体会音乐与历史文化的紧密联系,从而有效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布置音乐编创、表演等任务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合理分组。例如,在歌曲《青春舞曲》创编活动中,将具有较强旋律感的学生安排负责旋律创作,擅长文字表达的学生进行歌词撰写,肢体表现力好的学生负责编排动作,节奏感较强的学生负责打手鼓、铃鼓,而沟通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则担任组长统筹全局。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不断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在分工协作环节,大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作品。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们不仅提升了艺术表现能力,还在沟通与协作中学会了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增强了文化理解与交流能力。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升素养能力

音乐实践活动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组织多样化音乐实践活动,如举办校园歌手大赛,学生在选曲、练唱、表演过程中,深入理解歌曲情感,提升演唱技巧,增强艺术表现能力;评委点评、观众投票环节,能锻炼学生审美感知与评价能力。开展音乐社团活动,组建合唱团、乐队等,定期排练演出,社团成员在长期合作排练中,不仅提升演奏、演唱水平,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进对音乐文化多元性的理解。组织音乐文化交流活动,与其他学校或社区音乐团体互动,参观音乐博物馆、剧院等,拓宽学生音乐视野,丰富音乐文化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与文化理解素养,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四)完善教学评价,护航素养发展

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对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培养至关重要。摒弃单一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方式,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方面,关注学生课堂表现,如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小组合作的贡献度、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热情等;记录学生日常学习点滴,如练习演唱演奏的进步、对音乐作品理解的深化。结果性评价时,不仅考查知识技能掌握,还注重对音乐作品分析理解、艺术表现创意等方面评价。例如,让学生撰写音乐作品赏析报告,评价其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能力;组织音乐表演考核,评估艺术表现水平。同时,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自评反思学习过程,互评学习优点不足,促进相互学习。通过完善教学评价,全面准确了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为教学调整改进提供依据,助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持续发展。

三、结语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培养是长期且系统工程。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及完善教学评价等教研实践路径,能有效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实践,为学生音乐素养提升与全面发展贡献力量,让音乐教育在学生成长中发挥更大作用,培养出更多具有审美情趣、艺术创造力与文化底蕴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琳。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24 (5):33-37.

[2] 王华。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学创新实践 [J]. 音乐天地,2024(3):44-47.

[3] 李阳。初中音乐实践活动对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 [J]. 课程教育研究,2024 (10):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