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少数民族学生物理低分率降低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刀艳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五中学
初中阶段是学生搭建物理知识体系的关键节点,在这一时期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科学素养快速成长,因母语和教学语言有别,理解抽象物理概念时往往受语言障碍限制,再加上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科学启蒙与实验体验,造成学习兴趣低迷、基础欠佳,物理学科低分情况较为明显,面对这一难题,本文依据民族地区教学实情,结合“电流与电路”等核心教学内容,拟定并推行了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经长期课堂实践检验其成效,意在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物理学习成效,推动教育公平。
一、情境化教学,激发兴趣
情境化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把抽象知识与具体情境相融合,可助力学生更高效地理解与掌握知识,这种方法对少数民族学生尤为关键,因为其能降低语言障碍造成的理解难题,让学生于熟悉环境中学习新内容。
以“电流和电路”这一内容为例,教师讲解电路基本构成时,教师可创设贴近学生日常的家庭用电场景,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运用电路演示板,对家庭配电系统进行模拟,用导线连接电池组(代表电表进线)、开关、灯泡、电动机(代表冰箱)等元件,展现串并联电路的实际连接情形。教师也能借助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太阳能照明设备,进一步延展情境,这种教学方法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既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与生活的联系,还极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理解水平。
情境化教学把抽象物理概念和生活实际相融合,切实减轻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效。
二、互动式学习,深化理解
互动式学习着重于师生的交流合作,借由讨论、实验等形式,助力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互动式学习可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助于他们更高效地掌握物理知识。
讲解“电压、电阻”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电阻对电流影响”的小组实验,强化动手实操与合作学习效果,准备三组阻值各异的定值电阻(像
)、学生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导线以及开关,要求学生保证电源电压不变,依次把不同电阻接入电路,测量并记录对应的电流数值。学生应填写实验表格,作出“I- R”关系曲线,进而分析“电阻越大,电流越小”这一规律,实验做完以后,各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呈现数据,像“当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教师恰当引导学生明白电压是驱动电流的力量,电阻体现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效应,历经这一完整的探究进程,学生不仅熟知了核心概念,还亲身经历了从提出问题、开展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到归纳结论的科学探究完整过程,切实增强了物理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
互动式学习凭借多种互动途径,增进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提升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与探究本领。
三、概念图构建,系统掌握
概念图作为一种可视化手段,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构建知识间的关联,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概念图可帮助他们成体系地掌握物理知识,防止学习的碎片化。
在学习“欧姆定律”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概念图的方式,将欧姆定律与电流、电压和电阻等核心概念进行系统衔接。学生可在绘制期间可明确各物理量之间的定量与定性关系,比如电压是电流产生的推动力,电阻对电流起阻碍作用,而欧姆定律 I=U/R 则揭示了三者之间的统一规律。让学生自主构建并阐释概念图,学生不仅能够梳理知识结构,而且可以辨析容易混淆的概念,由此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欧姆定律在不同电路情境下的应用。同时教师也可利用学生所绘制的概念图进行课堂总结与复习,直观地向学生呈现知识联系,强化学生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并有效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巩固。可视化工具不仅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对电路知识的整体把握。
概念图构建借助可视化形式将分散的知识点有效串联起来,助力学生梳理物理概念的逻辑关联,搭建起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既深化理解,又增强知识迁移与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有利于攻克复杂问题和强化长期记忆。
借助实施情境化教学、互动式学习与概念图构建等针对性策略,处于初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在“电流和电路”“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等难点知识上理解能力提升明显,物理学习的阻碍逐渐破除,低分比例大幅下降,这些策略精准贴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特性,既提升了课堂参与度和知识掌握程度,还切实助力物理学科育人目标的达成,接下来还需不断推进教学革新,完善和适应民族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实践,进一步巩固并拓展降低物理低分率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唐丽平 . 探讨新课程背景下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J]. 学周刊 ,2014,(01):38-40.
[2] 陈冬梅 . 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J]. 新课程学习 ( 下 ),2011,(09):104.
[3] 林丛 . 少数民族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浅析——以宁德市少数民族高中生为例 [J]. 高考 ,202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