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作者

窦彦丽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实验小学2524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包含语言文字、文学经典、传统美德、民俗文化等多个维度。国家在新课程教学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带领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引导学生积极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所具有的丰富传统文化元素,以文化传承为线索组织开展多样化的语言学习活动,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背后文化传承内涵。教师还应尝试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构建沉浸式的体验教学情境。不仅让学生养成尊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还让学生培养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一、探寻汉字根源意义,挖掘传统文化根脉

小学语文课程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育人价值,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教师应带领学生认识汉字具有的形体美,了解汉字的产生与演变。教师应巧妙创设生动的趣味教学情境,带领学生了解古人是如何创造汉字的,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激发学生深入的汉字学习兴趣,感受造字中蕴含的古人智慧,为后续的文言文与古诗词学习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例如,教师围绕《“贝”的故事》教学时,应带领学生了解“贝”字的历史起源,是源自于贝壳,并引导学生了解其所具有的独特文字含义,教师可以巧妙展示海边多种贝壳的样式,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直观感受“贝”字的小巧玲珑。然后教师应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积极拓宽学生的知识储备,讲解内陆地区获取贝壳的困难,导致贝壳在古代内陆地区成为珍贵的物品,并逐步成为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二、构建沉浸阅读情境,厚植爱国主义精神

阅读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需要学生具备的重要学习技能。教师需要精心选择教材中的优质文本内容,带领学生探究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思想、文化、情感等多个角度出发,深入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激活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基因。教师应当积极抓住单元内部几篇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带领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主题思想,积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领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例如,教师围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时,应明确本单元以爱国主义为主要人文要素,积极带领学生了解革命领袖周恩来少年时的远大抱负。教师需要积极带领学生梳理故事中的生动细节,抓住人物所展现出的精神品格,体会其所拥有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教师还应引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物所展现出的独特民族气节,深刻认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从而让学生认识贯穿古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

三、组织文化主题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师应深入分析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结合学校以及周边所具有的优质教育资源,组织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注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领学生从多角度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持续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教师可以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组织文言文与古诗词朗诵,带领学生制作民族手工美食,体会传统文化背后所蕴含的审美价值。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深入探索的学习动力,还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例如,教师围绕《元日》教学时,应带领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浓厚传统文化,追寻传统节日的记忆,让学生了解节日背后源远流长的文化素材。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节日背后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自己过节日的生动过程,让学生朗读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诗词,感受诗词中所蕴含的动人景象。然后教师可以尝试设计“传统节日知多少”的趣味知识竞答,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纪年的知识,运用美术知识制作传统节日主题的绘画作品,采用讲故事形式讲述传统节日由来。不仅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欢快的氛围,还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传承民族精神,延续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几千年沉淀下的历史底蕴,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重要根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明确自身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带领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教师应提供丰富的文化教育素材,让学生在课堂探索与课外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民族认同感,树立良好的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学生逐步承担起传承并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马玉霞. 小学语文课堂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探究[J].炫动漫 ,2024(10):245-247.

[2] 谢路群 .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J]. 电脑爱好者(电子刊),2023(12):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