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突发公共事件中时政新闻的应急传播机制与责任担当

作者

侯卓旭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海南海口 572000

一、时政新闻应急传播机制的构建要点

(一)信息发布的及时性与真实性保障

突发公共事件里,时间就是生命和安全,信息发布是否及时直接关系到社会大众的应对反应,权威部门和新闻媒体一定要第一时间形成“首发机制”,通过新闻通报会、权威发布平台、官方账号等方式,迅速对外公布事件的基本情况。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线,如果因为虚假信息引发舆论反弹,不但会损害公信力,还可能造成社会恐慌和误判。因此要建立权威信息确认机制,把新闻发布流程对接到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做到“消息未核实不对外,信息有疑点要标注”。通过增加核实环节,建立信息溯源机制,避免谣言乘虚而入。

(二)多渠道协同与信息整合机制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多样,传统媒体、新媒体、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并存,应急传播要破除“单一发布”的桎梏,营造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协同体系。一方面,主流媒体需充当“定海神针”,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稳固受众覆盖面。另一方面,新媒体渠道要赋予更灵活的即时互动能力,迎合公众的多样化获取需求,统一口径,同步发布。既能凝聚传播力量,又能削减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舆论波澜。

(三)新闻传播中的风险研判与预警机制

突发公共事件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新闻传播过程中可能伴随着信息误读、谣言传播和情绪反应。媒体机构要建立风险研判和预警机制,针对公众关注的高频话题实施实时监测,找出潜藏的舆情风险点。借助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舆情实施实时采集与分析,预估信息流传走向以及公众反应,进而预先制订好应对预案,比如在疫情报道时。通过监测社交媒体关键词热度,可及时察觉公众恐慌情绪蔓延态势,然后公布科普信息并给予专家解读以施加干预。

(四)信息透明度与舆论引导的平衡

透明度是公众信任的根基,但信息公开过于迟缓或者模糊会引发“信息真空”,给谣言滋生留下土壤,而且新闻报道还要顾及社会稳定和舆论导向,不能引发恐慌和失序,所以媒体要守住“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准则。既要保证信息透明,又要重视舆论的引导。在报道时设置合适的话语框架,突出科学性,建设性和理性化表达,就能做到透明度和舆论导向的有机融合。

二、突发公共事件中新闻责任的担当维度

(一)媒体机构的社会责任与公信力建设

媒体不只是新闻的发布者,更是社会责任的担当者,在突发事件当中,媒体机构的所作所为直接关联着社会信任度的高低。通过给予权威,真实,全面的信息,媒体可以在混乱之中给大众赋予方向,公信力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长久累积而成的,突发公共事件既是媒体机构的挑战,也是重塑公信力的契机。如果报道有误,就会引发信任危机,如果传播恰当,就能稳固其社会公器的地位。

(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伦理与专业素养

突发事件报道时,新闻工作者会遭遇复杂的环境和道德难题。比如报道自然灾害时,怎样做到信息完整又顾及受害者隐私,报道公共卫生事件时,怎样做到科学解释又符合大众接受度。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有较高的职业伦理意识,守住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还要提升专业素养,包含危机报道技能,舆情应对能力以及跨学科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复杂环境下守住正确的报道方向。

(三)政府与媒体的协同合作与责任分工

突发公共事件大多由政府负责应急反应,媒体在信息流传上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政媒协同是应急流传中的重要部分。政府要保证信息来源的权威和准确,给予及时、详细的情况通报。媒体应当承担起信息流传和社会解读的义务,在这个进程里,要创建起明晰的责任分配。达成“政府发布、媒体流传、社会监督”的治理态势,做到权威发布和舆论引导双重目的。

(四)面对虚假信息与谣言的辟谣与澄清责任

突发事件发生时谣言传播速度很快,虚假信息常常是“碎片化”“情绪化”地快速传播。新闻媒体要积极承担起辟谣的责任,借助权威信息发布及事实核查机制来及时澄清虚假内容,而且还要建立起同公众交流的渠道。通过问答、直播、专家访谈等形式去回应社会关注的问题,通过加强互动性与透明度从而削减谣言流传的空间,守护好社会舆论环境的清新与理性。

三、优化应急传播机制与强化责任担当的路径

(一)建立健全应急新闻传播预案与制度体系

应急传播要制度化保障,政府和媒体联手制订突发事件新闻传播预案,弄清楚信息发布的流程。责任主体和操作细则,制度体系完备之后,应对的效率就能提高,而且还能缩减因为临时应对,被动应对而造成的混乱。经过预案演练和制度更新,能够构建起一套“迅速反应,准确传播,责任分明”的新闻应急体系。

(二)提升新闻工作者的危机报道能力与素养

新闻工作者是应急传播的直接执行者,其能力水平决定着报道质量,要对新闻从业人员开展危机报道培训,包含灾难报道技巧,公共卫生事件解读,跨文化传播等。也要促使新闻工作者树立人文关怀意识,在报道时关注公众情绪疏导,心理安抚,防止过度渲染恐慌或者悲情,用理性又带温度的报道回应社会关切。

(三)完善政媒联动与社会协同的治理机制

单一主体应对复杂突发事件困难,政媒联动和社会协同能提升应急传播效能,政府和媒体需创建信息共享平台。做到数据即时互通,信息同步公布,还要调动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和公众力量,营造多元参与的传播环境,政媒社协同可达成“多点共振”效果。

(四)推动科技赋能与智慧化传播平台的建设

数字技术的发展给应急传播带来了新可能,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技术可以在信息收集,谣言辨别,精确推送等方面发挥作用。拿人工智能来分析网络舆情的情感,媒体就能迅速察觉公众的情绪变动。依靠区块链技术可以改善信息的可追踪性以及可信度,创建起智慧化的传播平台,应急新闻报道的科学性与效率就会得到很大提升。

结论:

突发公共事件是对时政新闻信息传播机制以及责任担当的一次综合考核,及时、真实的信息发布,科学的渠道整合以及风险研判机制是提升应急传播效率的重心所在。而新闻从业者以及媒体机构需要与政府部门一同担负起自身责任,做到政媒互动,社会互动。未来要通过制度性建设、专业化培训、科技性赋能及多样化协作等方式对时政新闻应急传播机制全面升级,在加强责任意识的同时让突发危机中时政新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安抚民心并凝聚共识。

参考文献:

[1]赵梓含. 新闻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角色定位[J]. 西部广播电视, 2025, 46(1):46-49.

[2]王一婷. 突发公共事件中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研究——基于“2022 年重庆多处发生山火”的舆情分析[J]. 西部广播电视, 2024, (7):60-64.

作者简介:侯卓旭(1989.01-),女,汉族,北京人,本科,海南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