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 3+2 班级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积极性提升对策
陈琪
台州市椒江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318000
一、职业倦怠现象的多维表征
(一)情感耗竭的隐性蔓延
中职“ 3+2: ”班级教师普遍面临教学热情消退的困境。长期承担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双重教学任务,叠加学生管理、技能竞赛指导及升学衔接工作,导致教师持续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这种超负荷运转使教师逐渐丧失对教育工作的情感投入,表现为课堂互动减少、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度下降,甚至出现“照本宣科”的教学行为。部分教师坦言,面对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的现实,难以保持持续的教学激情。
(二)去个性化的行为倾向
职业倦怠导致教师与学生互动模式发生异化。部分教师开始采用“放任式”管理策略,减少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支持。例如,在班级管理中倾向于通过制度约束替代情感沟通,在课堂教学中减少启发式提问,转而采用单向灌输模式。这种行为模式不仅削弱了教育效果,更可能导致师生关系疏离,形成恶性循环。
(三)低成就感的认知固化
职业认同危机是低成就感的核心诱因。中职教师普遍面临“社会认可度低”的困境,其劳动价值难以获得客观评价。尽管“ 3+2 ”班级承担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但社会仍存在“重普教、轻职教”的偏见。这种认知偏差使教师难以从职业中获得价值感,部分教师甚至产生“职业天花板”的认知,认为自身发展受限。
二、职业倦怠的深层成因分析
(一)社会认知偏差的叠加效应
职业教育长期被视为“次等教育”,这种社会认知偏差直接传导至教师群体。中职教师不仅要承受职业声望较低的压力,还需面对学生家长的质疑。例如,部分家长对“ 3+2, ”培养模式存在误解,认为中职阶段仅为“过渡阶段”,这种认知削弱了教师的职业尊严感。同时,教师薪酬待遇与劳动强度的不匹配进一步加剧了心理失衡。
(二)职业成长困境的持续累积
“双师型”教师培养要求与现实资源短缺的矛盾,成为制约教师职业发展的核心瓶颈。中职教师需同时具备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操作技能,但多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平台,导致教师难以更新技术知识。此外,职称评审体系对科研成果的过度强调,使专注于教学的教师处于劣势。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削弱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动力。
(三)教学管理负荷的复合压力
中职“3+2”班级教师需承担多重角色:既是知识传授者,又是行为引导者,还是升学指导者。这种角色叠加导致教师工作边界模糊,难以平衡教学与管理任务。例如,班主任需处理学生违纪、家校沟通等事务,而专业教师需参与技能竞赛指导、校企合作项目。长期处于“多线程工作”状态,使教师身心俱疲。
(四)支持系统缺失的结构性矛盾
学校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加剧了教师的职业倦怠。部分学校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教师压力无法得到及时释放。同时,团队协作氛围的缺失导致教师孤立无援。例如,新教师难以获得资深教师的指导,跨学科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此外,行政事务的繁杂化(如频繁的表格填写、检查评估)进一步挤占了教学准备时间。
三、积极性提升的路径重构
(-) 构建价值认同的生态体系
重塑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是提升教师职业认同的关键。需通过媒体宣传、政策引导等方式,强化“技能型人才同样是国家栋梁”的观念。学校层面应建立教师荣誉制度,定期评选“教学能手”“育人标兵”,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教师价值。例如,设立“教师风采墙”,展示优秀教师的教育成果,增强职业荣誉感。
(二)优化职业成长的支持路径
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是突破发展瓶颈的核心。学校应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为教师提供定期企业挂职机会。同时,改革职称评审体系,增设“教学型教授”“实践型副教授”等岗位,使专注于教学的教师获得晋升通道。此外,应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提供个性化培训方案,帮助教师更新知识结构。
(三)完善支持保障的制度框架
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是提升工作效能的前提。学校需优化管理流程,减少重复性行政工作。例如,开发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教学数据自动统计、家校通知一键发送。同时,建立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定期开展心理讲座与团体辅导,帮助教师释放压力。此外,应完善薪酬激励机制,设立“课时津贴”“竞赛指导奖”等专项补贴。
(四)创新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
构建“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文化是激发内生动力的关键。学校应推行“弹性坐班制”,允许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工作时间。同时,建立教师参与决策机制,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听取教师对学校发展的建议。此外,应强化团队协作,推行“学科导师制”,由资深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形成教学共同体。
四、结论与展望
中职“ 3+2 ”班级教师职业倦怠的化解,需从社会认知重构、职业成长支持、管理机制创新等多维度协同推进。唯有构建“价值认同—专业发展—支持保障”的良性生态,才能实现教师从“职业倦怠”到“职业幸福”的转变。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聚焦教师职业倦怠的动态监测与干预机制,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曹桂玲. 浅谈中职学校班级管理“ 3+2 ”模式 [J]. 职业 ,2019,(26):50-51.
[2] 李 静 .“ *3+2 ” 学制高职生班级管理初探 [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03):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