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定位与提升措施研究
周万波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443000
引言
数字化浪潮正在深刻重塑职业教育生态,教师数字素养成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职业院校教师不仅需要掌握通用数字技能,更要具备将技术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当前,教师数字素养与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探索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数字素养提升策略,对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定位
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定位需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从核心维度看,应聚焦数字化教学能力,包括利用智能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资源等,以解决传统实训中高成本、高风险难题。需强化专业数字化能力,要求教师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新技术工具,如智能制造专业的工业软件操作、护理专业的智能医疗设备应用等。此外,社会服务能力也不可忽视,教师需通过数字化手段与企业协同开展技术研发,推动产教融合深度发展。最后是数字伦理意识,涉及学生隐私保护、人工智能应用边界等职业教育场景中的特殊伦理问题。这种定位既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的学术性数字素养,也区别于基础教育教师的基础性数字能力,凸显职业教育在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背景下的适应性要求。
二、高职教师数字素养现状
当前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整体呈现结构性不均衡特征,多数教师已具备基础性数字工具应用能力,如使用在线教学平台、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但在深度整合数字技术优化教学流程方面仍显不足。部分专业教师虽能熟练操作本领域技术设备,却难以将实操经验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校企合作中的数字化协同更为薄弱,教师对企业真实生产场景中的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缺乏系统性认知。此外,教师普遍存在技术应用与职教理念脱节现象,例如过度依赖虚拟实训而忽视现场教学的价值,或仅将数字化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而非重构教育生态的驱动力。这种现状与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亟需针对性提升策略。
三、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
(一)构建分层分类的数字化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应当建立系统化、差异化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机制,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年龄阶段和数字化基础的教师群体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对于新入职教师,重点开展数字化教学基础能力培训,包括智慧教室设备操作、在线教学平台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基础技能。针对中年骨干教师,着重提升其数字化课程开发能力,培养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建设、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等进阶技能。对于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则要强化其数字化领导力,包括教育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数字化教学团队建设等高端能力。培训方式应当灵活多样,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通过专家讲座、工作坊研讨、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提升培训效果。院校要建立培训效果跟踪评估机制,定期收集教师反馈意见,动态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高职院校需要建立系统完善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体系,院校层面应当制定统一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各类教学资源的格式和质量要求。要鼓励各专业教学团队结合本专业特点,开发适合职业教育的虚拟仿真实训项目、活页式教材、微课视频等数字化资源。院校可以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并建立资源评审机制,确保资源质量。要搭建统一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实现资源的分类存储和智能检索。同时,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引入真实生产场景的数字化案例资源,保持教学资源与行业技术发展的同步更新。要建立资源使用激励机制,对优质资源贡献者给予奖励,激发教师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
(三)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数字化实践能力提升
高职院校应当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构建校企协同的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机制。院校要主动对接区域重点产业,选择数字化水平领先的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要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深入了解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可以设立校企联合工作站,选派骨干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项目,将企业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院校要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产业教授,与校内教师共同开发数字化课程,将行业最新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内容。要支持教师考取行业权威的数字化技能认证,如 1+X 证书中的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四)优化数字化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数字化教学评价体系,将数字素养纳入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评价指标应当全面覆盖数字化教学能力、资源建设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多个维度。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结合学生评教、同行评议、专家评估等多种形式,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水平。院校可以设立数字化教学创新专项奖励,对在混合式教学改革、虚拟实训开发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要将数字化教学能力作为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的重要参考依据,引导教师主动提升数字素养。
(五)营造数字化教学创新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应当着力培育支持数字化教学创新的校园文化,院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数字化教学改革,将其纳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要定期举办数字化教学经验交流会,邀请校内外专家分享前沿理念和成功案例。可以设立数字化教学创新工作室,为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和实践平台。要组建跨学科的数字化教学研究团队,鼓励教师开展协作创新。院校可以定期举办数字化教学竞赛、教育技术沙龙等活动,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要建立教师数字化学习社群,促进经验分享和问题探讨。同时,要加强与国内外先进职业院校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其数字化教学经验。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宣传数字化教学成果,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通过持续的文化建设,使数字化教学创新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结束语
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支持、院校推进和教师主动参与的多方协同。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教师角色的影响,探索数字素养与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深层联系。通过持续优化提升路径,将有效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洁 . 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研究现实图景与未来路向[J]. 现代职业教育 ,2025,(01):25-28.
[2] 郑金道 , 廖梦娴 , 苏芳芳 .AI 能力融入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养的路径研究 [J].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37(06):1-4.
校级教研项目,JY202313,技术赋能 :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定位与提升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