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包装技术融入包装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索
李春静 徐喜蕊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一、引言
智能包装技术作为融合传感、射频识别、物联网等技术的新型包装技术,已成为推动包装行业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型的核心力量,其在产品溯源、质量监控、物流管理等场景的应用日益广泛。当前,多数高校包装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仍以传统包装设计、材料检测等内容为主,对智能包装技术的覆盖不足,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与行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在此背景下,如何将智能包装技术系统融入包装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构建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高校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实施策略
智能包装技术融入包装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需遵循“循序渐进、知行合一”的原则,结合专业教学规律与技术应用特点,从教学内容、实践平台、协同机制、评价体系四个层面逐步推进,确保技术融入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一)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分层化实践模块
在包装工程专业现有实践教学内容基础上,结合智能包装技术的核心应用方向,梳理技术相关知识点与技能点,构建“基础认知—专项训练—综合应用”三层级实践模块。基础认知层通过增设智能包装技术导论实践课,借助案例分析、样品拆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智能标签、传感包装、活性包装等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场景,掌握智能包装产品的识别与检测方法;专项训练层围绕智能包装关键技术设置专项实践项目,如指导学生使用射频识别技术完成产品溯源标签设计,利用温湿度传感模块搭建包装内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实操掌握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与数据处理流程;综合应用层结合行业实际需求设计综合实践任务,如以“生鲜食品智能包装方案设计”为主题,要求学生整合传感技术、包装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等知识,完成从方案构思、原型制作到性能测试的全流程实践,实现智能包装技术与传统包装知识的融合应用。在模块设置过程中,需注重与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将智能包装实践内容与包装材料学、包装结构设计、包装测试技术等课程的实践环节有机结合,避免内容脱节,形成完整的知识技能链条。
(二)搭建多元实践平台,提供技术实操载体
依托高校现有实验室资源,联合行业企业共建多元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智能包装技术实操的硬件支撑与环境保障。首先,升级校内专业实验室,购置智能包装相关的实验设备与工具,如射频识别读写器、温湿度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分析软件、智能包装原型制作设备等,搭建智能包装技术基础实验室,满足学生专项训练与基础实验需求;其次,与智能包装生产企业、物流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入企业生产线、技术研发部门参观学习,参与智能包装产品的生产调试、性能测试、现场应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行业真实的技术应用场景;此外,搭建校级跨学科实践平台,联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组建跨专业实践团队,共同开展智能包装技术相关的创新实践项目,如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包装系统开发,通过跨学科协作拓宽学生的技术视野,提升综合创新能力。
(三)建立校企协同机制,强化实践教学支撑
构建“校企双主体”协同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资源、行业经验方面的优势,为智能包装技术融入实践教学提供持续支撑。一方面,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根据行业最新技术动态与岗位需求,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目标、内容体系与考核标准,确保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同步;另一方面,组建“校企双导师”指导团队,为学生的实践项目配备校内专业导师与企业技术导师,校内导师负责理论知识引导与实践过程监督,企业导师提供技术指导与行业经验分享,如在学生开展智能包装产品设计实践时,企业导师可结合市场需求提出优化建议,指导学生解决技术应用中的实际问题。此外,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实践教学,针对企业特定的智能包装技术应用需求,设计定向实践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实践后,可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落地工作,实现实践教学与就业岗位的无缝衔接。
(四)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完善技术融入反馈机制
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从知识掌握、技能应用、创新能力等多个维度,对智能包装技术融入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同时通过评价反馈持续优化教学过程。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学生对智能包装技术原理、工具使用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注重考核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如通过实践项目报告、原型作品展示、现场操作考核等方式,评价学生在智能包装方案设计、技术实操、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表现;在评价主体上,引入企业评价与学生互评,企业导师根据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表现,从行业标准角度给出评价意见,学生通过小组互评交流实践经验,形成多维度的评价视角;在评价结果应用上,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定期分析评价数据,梳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技术内容难度不适、实践平台资源不足等,针对性调整教学方案,如优化实践模块难度、补充实验设备等。
三、结语
将智能包装技术融入包装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搭建实践平台、建立协同机制、优化评价体系四个路径的推进,可逐步构建起适配智能包装技术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应用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未来,还需持续关注智能包装技术的创新发展,动态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不断深化校企协同合作,推动包装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向更高质量、更贴合行业需求的方向发展,为包装行业培养更多具备智能化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敏杰。智能包装技术在包装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包装工程,2024(3):45-50.
[2] 李建峰。校企协同模式下包装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2):112-116.
[3] 王海涛。智能包装技术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J]. 中国包装,2024(4):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