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新课标的创设情境提升初中生物学效能的策略研究

作者

史雅丽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实验学校 442000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标对初中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的发展。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较为肤浅,缺乏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的能力。因此,如何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境,提升教学效能,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教师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知识就在身边。生物学中的许多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可以把难懂的知识变得直观。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性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既生动又有效。

二、基于新课标的创设情境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当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挖掘教学素材。比如在讲解人体的营养这一主题时,可以让学生记录自己一周的饮食情况,然后对照食物营养成分表进行分析。这种方法不需要复杂的教具,却能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日常饮食中各种营养素的摄入情况。教师还可以结合学校食堂的菜单,引导学生评估其营养搭配是否合理。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自然地理解合理膳食对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健康意识。

(二)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在植物的生长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植物扦插实验。这个实验不需要昂贵的器材,只需准备一些常见的植物枝条、花盆和土壤即可。实验中,学生可以观察到植物从扦插到生根的全过程,记录生长速度、叶片变化等数据。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学生能够自主发现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这种实验情境的创设,既满足了学生的动手需求,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在实际操作时,教师要注意控制实验变量,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同时,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相比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这种实验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容易让他们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结果,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能直观呈现生物现象和过程,这是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实现的。比如在讲解生物进化时,教师可以播放经过筛选的纪录片片段,展示不同地质年代的生物形态变化。这些真实的影像资料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生物演变的连续性。教师还可以使用互动式进化树软件,让学生通过点击不同物种节点,查看其特征和演化关系。这种交互式学习方式比静态图片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在使用多媒体时,教师要把握适度的原则,避免过度依赖技术手段。视频播放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 5-8 分钟为宜,之后要组织学生讨论观察到的内容。多媒体素材的选择也很重要,要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比如展示化石图片时,要注明出处和年代信息。通过精心设计的多媒体情境,学生能够在有限课堂时间内获取大量直观信息,这对理解抽象的生物概念特别有帮助。

(四)开展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角色扮演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方法,特别适合用于生物学中与人体相关的教学内容。比如在免疫系统这一章节,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比如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通过对话和互动展示免疫反应的过程。这种活动不需要复杂的道具,关键在于设计合理的角色任务。教师要给每个角色明确的行为指南,避免活动流于形式。比如扮演 B 细胞的学生要解释抗体的产生过程,扮演巨噬细胞的学生要演示吞噬病原体的动作。活动前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活动中要适时引导,活动后要组织总结讨论。通过这种参与式的学习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免疫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协同作用。角色扮演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三、创设情境的注意事项

(一)情境要真实、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初中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期,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与自身生活相关的内容。比如在讲解植物生长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而不是展示遥远热带雨林的植物图片。情境的真实性还体现在细节处理上,要避免虚构或夸张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找出他们熟悉的场景和事物作为情境素材。这样创设的情境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情境要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

好的教学情境应该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这些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既不能太简单让学生失去兴趣,也不能太难让学生望而生畏。探究性情境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认知冲突,比如呈现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矛盾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情境设计中,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避免直接给出答案。

(三)情境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教师在创设情境前,要明确这节课要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情境中的所有元素都应该服务于这个目标。比如在讲解血液循环时,如果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路径,那么情境设计就要围绕这个重点展开。避免为了情境而情境,导致课堂热闹但学生收获有限的情况。同时,情境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结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创设情境是提升初中生物学教学效能的重要策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实验、借助多媒体和开展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理解与记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参考文献:

[1] 张兴华 . 初中生物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探析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12):74-76.

[2] 孙丽君 , 王延林 , 仇立岗 .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生物学教学真实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 [J]. 中学生物学 ,2023,39(12):14-17.

[3] 贾国静 . 基于情境创设的初中生物学命题探索 [J]. 中学生物学 ,2021,37(1):53-55.

〔本文系十堰市教育科学规划 2024 年度常规课题“基于新课标的创设情境提升初中生物学效能的策略研究”( 编号2024057)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