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预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霍翠翠
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黄章中心小学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创新
“双减”政策的实施旨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升学习效率与质量,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和文化传承能力。预习作为语文学习的前置环节,是实现“双减”目标与素养提升的关键点。然而,传统预习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亟需探索多样、高效的预习习惯培养策略。
二、当前小学语文预习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内容形式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
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多为统一要求,如“朗读课文三遍”“抄写生字词”,学生普遍将预习等认为是“读课文、圈生字”的机械操作,内容形式单一。学生预习仅停留在字词学习表面,学生被动完成任务,没有主动思考与探究,导致预习流于形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二)预习缺乏系统性
预习任务设计缺乏系统性,多为单一的知识点罗列。例如古诗词预习仅要求背诵,忽视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因素;课文预习没有系统的大单元意识,忽略了单元之间的联系,导致知识碎片化,无法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三)监督反馈机制不完善
对预习任务的检查和反馈不够及时、高效,部分教师仅通过简单提问或抽查的方式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缺乏对预习过程与质量的深度评价。教师反馈不及时、不具体,学生难以明确改进方向,无法形成有效的学习闭环,不利于预习习惯的持续养成。
三、小学语文预习习惯培养策略
(一)情境化引导,激发预习兴趣
1. 创设生活情境:将预习任务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如学习《爬山虎的脚》时,引导学生观察一些自己喜欢的植物的变化,记录植物生长过程,撰写观察日记。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课文内容,增强预习的有效性。
2. 运用多媒体情境: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为预习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预习古诗时,可以借助朗诵视频、相关历史故事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意境;学习科普类文章时,可以通过科学实验视频,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创新预习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采用多样化的预习任务,如绘制思维导图梳理课文结构、制作生字卡片进行趣味识字、录制朗读音频分享交流等,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预习,增强学习趣味性。
( 三)分层递进式预习任务单,满足多元需求
1. 分层设计预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设计基础层(字词积累)、提升层(文本分析)、拓展层(创意表达)三级任务。以《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为例,基础任务为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提高任务为用表格绘制五粒豆的不同结局;拓展任务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整理问题清单,并与同学分享。以《母鸡》为例:基础层:预习生字词;提升层:比较“我”对母鸡态度的前后变化;拓展层:观察其他动物,看看有什么其他的发现。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任务,实现自主学习。
2. 自主选择预习内容:让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权,让他们自主选择预习内容。学习《走月亮》时,学生可选择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课文所描述的图画和画面,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这种自主选择的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预习的效。
(四)明确小组分工,深化预习效果
1. 设计预习内容:将预习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大禹治水》时,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分析其智慧所在,并制作成PPT 或手抄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
2. 明确目标与分工:每个板块设定清晰的目标和时间节点,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如资料收集员、整理员、汇报员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责任感。通过合作式学习,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还能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五)完善监督评价,反馈激励并行
建立多元化的预习评价机制,采用“教师评价 + 学生自评 + 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检查预习笔记、批改预习作业等方式反馈预习效果;学生通过填写预习自评表反思学习过程;小组内分享预习成果,互相学习借鉴。对预习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奖励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丰富评价方式:通过举办预习成果展、开展朗读比赛、组织小组汇报等活动,展示学生的预习成果;利用学习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预习过程与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反馈与建议,帮助学生不断优化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四、结论
探索小学语文预习习惯培养新路径,是落实“双减”政策、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通过情境化引导、个性化任务设计、项目式学习以及多元化评价等创新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减负增效与素养提升的协同发展。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完善预习习惯培养策略,让预习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加油站”与“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