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实践
沈巧莲
浦江县浦阳第二小学 322200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融·创·行”教学实践,为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融”指的是融合多元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则是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情境教学、项目化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行”是践行实践应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整合教学内容,实现知识融合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整合教学内容、实现知识融合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更需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以大单元教学为突破口,挖掘教材内在联系,跨学科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挖掘教材内在联系,构建大单元教学框架
小学语文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教师需深入挖掘教材内在联系,整合相关教学资源,构建一个更为完整、系统的教学框架。
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校生活”为例,教师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授教材中的几篇课文,如《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等。而是可以围绕“学校生活”这一主题,引入更多的课外阅读材料,如描写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学校生活的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校生活,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化包容性。
(二)跨学科整合,促进知识迁移
大单元教学不仅局限于语文学科内部,还可以跨学科整合,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形成知识的互补与迁移。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以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寓言”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寓言故事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结合。如《守株待兔》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守株待兔”这一行为背后的道德观念,让学生明白不能依赖侥幸心理,要脚踏实地、勤劳致富。寓言故事还可以与美术课程相结合。在《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创作一幅图画,展现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特点和命运。在绘画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研读课文,理解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外貌特征以及它们在故事中的发展变化。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二、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育教学的探索中,创新教学方式始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情境教学与项目化学习,作为两种极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为大单元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情境教学,增强学习体验
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然之美”为例,在《观潮》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如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视频,配以激昂的音乐和生动的解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观潮的人群之中。他们可以看到潮水的汹涌澎湃,听到浪声的震耳欲聋,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力。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随后,教师可以结合课后习题中的小练笔,引导学生描写自己想象中的钱塘江大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项目化学习,促进深度学习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以探究为方式的教学模式。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设计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项目化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深度探究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综合能力。
以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品质”的教学为例:
1. 选定主题,明确目标
教师可以选定“寻找身边的英雄”作为项目主题。这个主题既与单元主题相契合,又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具有高尚品质的人物,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品德。确定项目主题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并明确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包括提升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社交技巧、以及教会他们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等。接下来,学生分组制定项目计划,包括项目目标、任务分工、时间安排等具体内容,确保项目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 实践操作,深化理解
项目化学习的核心是实践操作。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医院、学校等场所,寻找具有高尚品质的人物进行采访和调查。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还学会了如何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将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3. 成果展示,交流分享
项目化学习的最后一步是成果展示和交流分享。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以展板、电子书或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在准备介绍词或演讲稿来介绍自己的作品和创作过程,这既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建立评价反馈机制,促进持续发展
在大单元教学中,评价反馈机制是确保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表现和发展情况,我们必须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并及时反馈,促进持续改进。
1. 课堂表现评价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评价学生表现的重要场所。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合作态度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可以设置课堂表现积分制度,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对于作业完成质量高、具有创新性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作业完成不及时或质量不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及时提醒并帮助他们找出问题所在,提出改进建议。
3. 项目化学习成果评价
项目化学习是大单元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的表现、成果质量和创新性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教师可以邀请家长或社区代表参与成果展示和评价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成果得到了认可和赞赏。
“融·创·行”教学尝试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为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实施项目化学习和建立评价反馈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等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