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与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何云燕

眉山冠城实验学校620010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任务,更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深度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原因,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深入研究语文课本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部编版三年级语文课本中传统文化元素的类型与呈现

(一)传统文化元素的类型

1. 语言文字类:汉字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比如 “福、禄、寿、喜” 这些字,课本会结合传统民俗讲解它们的文化寓意:“福” 字在春节时人们会倒着贴,寓意 “福到”,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2. 文学作品类:课本精选了众多经典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言文启蒙篇目等。这些古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描绘了自然景色、节日风情、思乡之情等,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3. 传统节日类: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文化记忆,如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在《元日》一诗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生动地描绘了春节时人们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春联的热闹景象,让学生了解春节的传统习俗。

4. 民俗风情类:课本融入民俗风情内容,助学生了解中国不同地区、民族的传统习俗与文化特色。如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该画描绘汴京热闹场面,涵盖城市风貌、商业活动、民俗风情等,像街上店铺、行人、交通工具等,让学生感受古代都城繁华与民俗文化丰富。

(二)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特点

1. 融入性强:在识字教学中融入汉字文化,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文学作品传递传统文化知识和传统美德,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引导学生结合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表达和创作。

2. 贴近生活:课本中选取的传统文化元素大多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例如,传统节日、民俗风情等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接触和体验,这样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3. 注重情感体验:课本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不仅注重知识的传递,更注重情感的培养。通过古诗、故事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产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自豪感以及对传统美德的认同。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元素渗透的教学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教师是传统文化教学的引导者,要想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元素,教师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对于每一篇课文,教师都要思考如何将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与语文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例如,在教学《元日》一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还要深入挖掘诗中蕴含的春节文化,如春节的起源、春节的传统习俗(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春联等)以及春节所承载的团圆、喜庆的情感内涵。教师可以通过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春节的热闹氛围;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家过春节的习俗,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春节文化的理解。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趣味性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体验和学习知识。例如,在教学《清明》一诗时,教师可以播放清明节相关的视频,展示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等场景,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出清明节肃穆、哀伤的氛围。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情境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角色扮演法是指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模拟情境,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司马光》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司马光、小伙伴等角色,模拟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场景。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情节,体会司马光的聪明机智和沉着冷静,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过程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参与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主动思考问题、是否能够主动收集和分享传统文化资料等。通过过程性评价,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传统文化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自豪感以及对传统美德的认同。因此,在教学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例如,在评价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情况时,不仅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背诵情况,还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体会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是否对古诗所反映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和热爱。

(四)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家长培训活动,邀请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为家长讲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部编版语文课本中传统文化元素的特点以及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等内容。通过家长培训活动,提高家长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和教育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家校互动活动,如传统文化亲子活动、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等。在传统文化亲子活动中,家长和学生可以一起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品尝传统美食、表演传统节目等,在活动中增进亲子感情,同时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传统文化主题班会中,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分享自己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故事,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三、结语

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以及加强家校合作等策略,可以有效提高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效果,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展望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文化自信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小学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将更加深入和广泛。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海平 . 核心素养理念下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课上的渗透 [J]. 课堂内外 ( 小学教研 ), 2022(6):2.

[2] 甘宗林 .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的策略研究 [J]. 科普童话·新课堂(上), 2021(12):83-83.

[3] 石平祥 .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C]/AA 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研究论坛.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慧教育专业委员会,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