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文本的文学解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作者

钟艳

湖南省汨罗市罗城学校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一直是老师们的课题。孙绍振教授的《文学解读基础》凝聚了作者多年来对文学解读的研究成果,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论述,为文学解读构建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为文本解读提供更普适、更本质的分析方法

在一般的教学中,“知人论世”的解读模式往往将文本视为作者生平的注脚,这种外在化的解读方式并非不好,只是难免导致学生将创作者和文本深度绑定,难以触及文学的本质内核。孙教授从文本出发,提出“错位”的理念,用还原的方法分析矛盾和差异,主张从文本内部寻找形式与内容、表层与深层的文学美的张力。如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孙教授很明确地指出,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不是作者的语言,人物的话语必须符合这个人物的个性。而人物间的精彩对话,很多时候是人物“心理错位”,为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表现文学的审美价值。这里,孙教授选用的是《红楼梦》中黛玉和宝玉闹矛盾剪穗子的情节,如果我们用还原法来分析黛玉和宝玉的心理,我们很容易便能理解到他们之间的矛盾点在哪里,能理解到主人公的“错位”,也就理解这一情节所展现出的人物性格以及该情节表现出的独特的文学美。

还原分析法在诗歌理解中也具有实践意义。诗歌是情感的概括性的表达,多用意象,很多联想和想象。如果教学时,教师有意识用还原法锻炼学生,那么他们便能快速抓住诗文中的矛盾点、精彩处。比如分析《咏柳》,还原柳树本来的特征,学生很快便能把握诗歌中比喻的精妙。如此,学生的审美被激活,朦胧感受被转化为可分析的对象,知其美,更知其所以美。

所以,教师不妨有意识在学生思想中植入“错位”的理念,训练用还原法理解文本,从而提升学生对文学文本的理解能力。

二、给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提供启示

孙绍振的《文学解读基础》以独特的文本解读理论重构了文学教育的认知框架,其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启示不仅在于技术层面的突破,更在于改变了教师处理文本、设计课堂的思维方式。

随着“错位”理念的植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将得到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将阻碍学生对文本的有效探索。基于此,课堂的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无论是学生“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模式,还是创意改动剧本的形式,孙教授的文本解读,其实都暗含着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及平等地和文本对话。当教师将文本视为“等待破译的美学密码”,将学生看作“破译美学密码的合作者”;当课堂转化为“审美生产的实验室”,这时,文学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从知识传授到智慧启蒙的飞跃。

未来的文学课堂,应是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交织的“智性审美场”,而这正是《文学解读基础》给予当代教育最珍贵的启示。

三、对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孙教授《文学解读基础》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文学解读的工具,更在于重塑学生与文学文本的认知关系,培养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解读者”转化的核心能力,学生能够更敏锐地感知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元素。

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错位”和还原等方法解读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打破常规思维。如在讨论《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命运时,学生不再局限于简单地认为是社会黑暗导致祥子的堕落,而是从祥子自身的性格、情感逻辑以及与其他文学作品中底层人物命运的比较中,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孙教授是从创作者的角度对文学文本进行分析的,当创作的基本理念渗透在教师平常的教学之中,那么学生的文学创作水平一定也能有相应的提高。

结语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育改革中,孙绍振的文学解读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撑。其还原法打通文学文本审美的痛点,平等的理念给创新课堂教学启示,创作者意识渗透给学生文学素养。这些理论在转化为教学实践时,需要教师完成从知识传授者到审美引导者的角色转换,通过精巧的教学设计,将静态的文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审美能力。教学范式的革新,不仅关乎文学解读能力的提升,更指向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