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核心素养培育策略探究

作者

刘秋景

梁山县第十一实验小学 272600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确将核心素养培育作为教学核心目标。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基础领域,不仅是语言建构的载体,更是思维发展、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阅读教学存在情境单一、思维浅层化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需求。本文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例,结合具体课例,探讨新课标视域下核心素养培育的创新策略。

一、情境浸润,激活语言感知与审美体验

情境教学法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大门。它借助模拟真实或想象的场景,让学生沉浸其中,在深度体验里理解语言、体悟情感,进而提升语言建构与审美鉴赏能力。以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教学为例,教师精心打造多模态情境。先利用多媒体呈现蒲公英随风摇曳的动态画面,轻柔的背景音乐如潺潺溪流,瞬间将学生带入“金色草地”的诗意之境。此时,学生仿佛能看到那片如金子般闪耀的草地,听到微风拂过蒲公英的沙沙声。接着,引导学生闭眼想象,让他们真切感受阳光的温暖、微风的轻柔以及蒲公英绒毛触碰指尖的酥痒,从视觉延伸到触觉、感觉,全方位沉浸。最后组织角色扮演,学生化身兄弟俩,模拟观察蒲公英变化的情景,并用语言描述自身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文本中描写草地和蒲公英变化的语句,更在情境体验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审美创造力如星星之火被点燃。

情境创设,“真实性”与“互动性”缺一不可。在《海上日出》教学中,教师剪辑海上日出的延时摄影视频,展示太阳从海平面缓缓升起的壮丽景象。学生被这震撼的画面吸引,教师适时引导他们用“红霞”“染红”“冲破”等关键词描述画面,再用比喻句表达感受。在互动交流中,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在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刺激下,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提升。

二、思维驱动,构建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

新课标将“思维发展与提升”置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地位,强调以结构化问题链与精细化批注策略,推动学生从浅层理解走向深度思考。以经典课文为例,可构建起思维训练的立体路径。在《草船借箭》教学中,“预测 - 验证 - 反思”三级问题链形成思维进阶的阶梯。初读阶段以诸葛亮为何能成功借箭为锚点,驱动学生快速定位“大雾漫天”“一字排开”等关键细节,初步感知借箭成功的客观条件;精读环节追问周瑜的计策为何失败,引导学生剖析人物对话中的潜台词——周瑜故意迟延造箭的阴险与诸葛亮只要三天的从容形成鲜明对比,在策略逻辑的拆解中理解人物性格差异;拓展阶段提出“若你是周瑜,会如何应对”的假设性问题,诱发对文本主旨的批判性反思。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需将“天时”(大雾)、“地利”(江面)、“人和”(鲁肃协助)等要素进行系统整合,在逻辑推演中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立体认知。这种问题链设计不仅符合“整体 - 部分 - 整体”的认知规律,更通过角色置换训练了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

《麻雀》教学中的“四维批注法”则提供了精细化阅读的范例:圈画动词“扎煞起羽毛”“浑身发抖”,分析动作描写对表现老麻雀紧张心理的作用;批注“老麻雀为什么不顾危险”,结合后文“一种强大的力量”体会母爱的伟大;联系生活写下你见过哪些勇敢保护孩子的画面,将文本情感迁移至现实经验。批注分享环节,学生通过对比不同批注视角,在思维碰撞中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既培养了精细阅读习惯,又激发了创造性思维。

三、文化传承,深化文化理解与价值认同

语文学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教学需突破单一学科边界,通过跨学科整合与生活联结,让传统文化在实践体验中实现活态传承。以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为支点,可构建起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以四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古代科技小调查跨学科项目。历史组学生通过查阅《后汉书》等史料,梳理蔡伦改良造纸术前“龟甲兽骨”“竹简帛书”等书写载体的局限性,理解技术革新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组则通过显微镜观察竹纤维、树皮等原料的细胞结构,模拟蒸煮、捣浆、抄纸的简易流程,直观感受化学变化对纸张性能的影响。各小组将成果整合为造纸术发展时间轴,并举办简易造纸实验工作坊,在动手操作中体会技术迭代推动文化传播的深层逻辑。最终小小发明家”展览中,学生用语文报告配合实物模型讲解发现,如“竹简太重导致典籍难以传播,而轻便的纸张让知识走向大众”,在跨学科实践中深化了对四大发明历史价值的认知。

文化传承更需扎根生活土壤。三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学中,“节日文化手抄报”任务成为联结文本与生活的桥梁。学生收集春节贴春联、清明扫墓、端午赛龙舟等习俗的起源故事,整理《元日》《清明》等经典诗词,并通过水墨画、剪纸等艺术形式呈现节日元素。分享环节中,学生不仅讲述“年兽传说”“屈原投江”等文化典故,更结合自身经历描述和奶奶一起剪窗花、帮妈妈包粽子的温馨场景。当传统文化从书本走向生活场景,学生便在实践参与中完成了从“文化认知”到“文化认同”的跨越,使传统节日真正成为滋养精神、凝聚情感的载体。

结束语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从情境浸润、思维驱动、文化传承三个维度切入,通过多模态情境创设、结构化问题链设计与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将语言实践、思维发展与文化理解融入课堂。本文结合语文教材课例,探索了核心素养培育的创新路径,实践表明,这些策略能有效提升课堂互动质量,深化文本理解,同时强化学生运用语文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动态评价机制,完善核心素养培育的闭环体系,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注入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高勤花 .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J]. 求知导刊 , 2024(23).

[2] 杨增昌.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 炫动漫 , 2024(8):0204-0206.

[3] 叶朝刚.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 语文课内外 , 2022(22):0016-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