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肖应刚

重庆交通技师学院(重庆市交通高级技工学校)

引言: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的推动,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该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亟需通过职业教育体系加以解决。中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主要责任,但当前新能源汽车专业在课程体系、实训条件、师资力量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用人标准和行业发展需求。

一、中职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1 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推进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中职院校纷纷响应政策导向,设立了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如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已初步建立起相关专业教学体系,配备一定数量的实训设施,并通过课程改革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资源方面,部分学校与本地汽车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企业设备与技术人才,推动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接轨。同时,一些院校积极参与职业技能竞赛,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和综合素质。整体而言,新能源汽车专业的设立与发展正朝着多样化、实用化方向迈进,为中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

1.2 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中职院校在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首先,课程体系设置仍存在滞后性,未能完全覆盖新技术、新标准的快速迭代,导致学生所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其次,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如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等方面,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胜任高水平教学任务。此外,实训条件和设备也相对滞后,一些学校设备老旧,不能模拟真实企业环境,学生实操机会有限。再者,校企合作多停留在表面层次,合作模式单一,缺乏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和实习安排的机制。

二 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中职新能源汽车专业教育的核心起点。面对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中职院校应明确将学生培养为“面向一线、具备综合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突出职业素养、技术实操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有机融合。具体而言,学生不仅要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基础构造与维修技能,还应具备电控系统、电池管理、智能网联等新技术的初步认知和应用能力。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与服务意识,强化其就业适应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制定多层次、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体系,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就业需求,为后续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明确指引和制度保障。

2.2 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主线,必须紧扣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中职新能源汽车专业应以“基础 + 技能 + 拓展”结构重构课程体系,强化核心技术课程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基础模块包括电工电子、机械基础等通用知识,技能模块则聚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领域,拓展模块可引入智能网联基础、新能源政策法规等内容,提升学生的行业视野与适应力。同时,应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推动课程模块化与项目化改革,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鼓励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和任务导向型教学方式,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3 实训平台与资源建设

实训平台是中职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为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中职院校应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打造集教学、实训、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训环境。实训设备应涵盖动力电池拆装与检测、电控系统诊断、整车维护等关键模块,配置具有代表性的新能源汽车车型与控制系统,使学生能够接触真实工作场景。同时,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和智能教学工具,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实训模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教学灵活性。

三、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实践路径

3.1 校企合作机制创新

产教融合的有效推进离不开校企合作机制的持续创新。传统的校企合作多以“企业提供实习岗位”为主,缺乏系统规划和深度融合,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中职院校应探索构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协同育人”的新型合作机制。首先,明确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职责与权益,制定长期合作协议,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保障合作持续性与稳定性。其次,引入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基地共建等环节,提升合作的实质性和深度。同时,应鼓励政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出台政策支持校企资源共享与成果转化,形成“政策引导—校企共建—协同育人”的良性运行体系,为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注入新动力。

3.2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是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核心路径。中职院校应根据新能源汽车行业岗位特点,建立“课岗融合、理实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企业工作任务有机嵌入课程体系中,提升教学的实践性与职业针对性。通过设立岗位实训课程、开展项目驱动教学、模拟企业生产流程等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练”,提升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同时,应推动“学期+ 实习”或“多段式实训”制度,根据学生学习阶段有序安排实训内容,由浅入深、逐步进阶。

结束语: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职院校肩负着为行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通过对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与问题剖析,本文提出了科学的培养模式构建思路,并从课程体系优化、实训平台建设、师资队伍提升及产教融合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刚, 李明. 新能源汽车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 , 2021(12): 65-68.

{2] 刘艳 .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20(21): 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