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研究
贾梦真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现代中学 474650
一、引言
历史思维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认知、分析和判断能力。比较法作为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将不同历史对象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厘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本质。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如何有效运用比较法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存在诸多不足。从理论认知层面来看,部分教师对比较法的理解停留在表层,将比较法简单等同于历史事件、人物或现象的平行罗列。以中国古代史教学为例,在对比“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时,教师往往只是机械地呈现两次变法的时间、内容与结果,缺乏对变法背景中的社会结构变迁、变法推行者的权力基础、变法所依托的经济模式等深层维度的设计,导致学生难以洞察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在教学实践环节,比较素材的选取暴露出明显的随意性问题。许多教师未能充分考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教学目标,在比较材料的选择上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例如,在世界近代史教学中,当引导学生比较“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部分教师直接采用大学专业教材中的学术资料,因内容过于艰深,超出高中生的理解范畴,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反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由于未能紧扣教学目标筛选素材,使得比较内容偏离重点,难以有效服务于核心知识的建构。
三、实施策略
为有效运用比较法提升学生历史思维,需从素材选取、维度构建、学生参与、结果运用等方面系统设计,确保各环节紧密衔接,形成完整的教学链条。
(一)依据教学目标筛选适宜的比较素材
选取合适的比较素材是运用比较法的基础。教师需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要求,以此为依据筛选比较素材。素材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同时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避免过于复杂或晦涩。
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线索为例,在讲解"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时,教师可选取汉武帝推恩令与宋太祖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的措施进行比较。前者通过分割王国封地削弱地方势力,后者则从军事、行政、财政三方面全方位强化中央集权,两者在解决地方分权问题上的不同策略,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强化的历史趋势。在讲解古代不同地区的政治制度时,可选取具有典型性的雅典城邦民主制度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相关素材,前者建立在小国寡民的地理环境与公民直接参政的基础上,后者则依托广袤疆域形成官僚体系下的君主专制。这些素材既符合教学目标中对不同政治制度特点的认知要求,又能让学生在比较中清晰感知两者在权力分配、决策机制、社会基础等维度的差异。
(二)搭建多维度的历史比较分析框架
在确定比较素材后,需构建合理的比较维度,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思考路径。比较维度的设计应全面且有针对性,涵盖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等多个方面,同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突出重点维度。例如,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政策时,可从政策制定的背景、实施的具体措施、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政策的延续与变革等维度展开。在搭建框架时,要引导学生明确比较的标准,避免比较过程中的混乱和随意性。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可能的比较维度,如“这两个历史事件发生时,社会的政治环境有何不同?”“它们的实施手段有哪些相似之处?”等,让学生参与到维度构建过程中。同时,框架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补充或调整维度,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其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通过搭建多维度的比较分析框架,让学生在比较时有章可循,逐步形成条理清晰的历史思维。
(三)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比较探究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运用比较法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其自主进行比较探究。教师可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比较不同文化的发展为例,提出“这些文化在科技成就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差异?”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比较素材。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给予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在小组内相互启发、补充。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当学生遇到困惑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示、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例如,学生在比较过程中难以区分不同历史事件的影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别分析,逐步梳理出两者的异同。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在分析和讨论中提升历史思维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四)组织学生展示交流比较成果
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后,需为其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促进思维的碰撞与提升。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将本组的比较过程、发现的异同点、得出的结论等进行展示。展示形式可多样化,如口头汇报、制作思维导图、表格呈现等,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在展示过程中,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记录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展示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补充,对有争议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教师适时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合理发现,纠正错误的认知,引导学生从更全面、深入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例如,当学生对某一历史现象的比较结论存在分歧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比较素材,分析比较维度是否合理,帮助学生形成更准确的认识。通过展示交流,学生能够吸收他人的智慧,完善自己的历史思维,同时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四、结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科学运用比较法是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有效途径。从筛选素材、构建维度,到引导探究、展示交流,再到拓展延伸,各环节紧密相连,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通过这一系列过程,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能培养其分析、判断、迁移的历史思维能力,助力学生从历史学习中汲取智慧,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历史素养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比较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J]. 历史教学通讯,2024(3):18-22.
[2] 王建国。提升高中生历史思维的教学策略探讨 [J]. 教育探索,2024(2):45-49.
[3] 张丽娜。历史比较素材的选取与运用研究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5):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