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
庄小玲
四平市铁西区十家堡镇三家子学校 吉林省 136500
阅读是写作教学的基础。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阅读还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灵感和素材,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另一方面,写作是阅读的延伸和深化。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和感悟进行内化和再创造,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提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以读促写:深化理解,激发创作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首先体现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上。这不仅包括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更涵盖了对文章结构、语言风格、情感色彩以及隐含意义的全面把握。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阅读不再仅仅是文字表面的浏览,而是深入文本内核,与作者进行思想对话的过程。例如,在学习经典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到文本的各个层面。对于朱自清的《背影》这样的名篇,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如:“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达父亲的爱?”“文章的语言风格有何特点?”“你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深层含义?”通过这些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还能为后续的写作练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仿写和改写是将以读促写策略落到实处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文本中的精彩片段或典型句式,让学生尝试进行仿写。这样既能巩固学生对文本语言特点的理解,又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改写练习则能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文本,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以《背影》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尝试仿写一段关于其他亲情场景的描写。比如,可以写一段关于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背影,或者写一段关于爷爷在公园里散步的背影。通过仿写,学生能够将阅读中学到的描写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二、以写促读:反思阅读,提升理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以写促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这种策略鼓励学生通过写作来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回顾阅读材料,思考其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如何相互关联,共同构建文本的深层含义。这种反思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阅读《背影》一文后,教师可以布置一篇与亲情相关的写作任务。为了完成这篇作文,学生需要回顾《背影》中的情节和人物描写,思考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来展现父爱。同时,他们也需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挖掘自己与亲人之间的感人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背影》一文所表达的亲情主题,还能够对自己的亲情观进行反思和升华。以写促读的教学策略还能够通过写作练习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这不仅能够巩固他们的阅读成果,还能够锻炼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同时,写作还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阅读中的盲点和不足,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后续的阅读学习。
三、开展读写结合的活动:丰富形式,提升素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读写结合的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这类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实践中锻炼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通过参与活动,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了有效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写结合活动。例如,读书笔记分享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阅读某部文学作品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并在分享会上进行交流。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此外,文学创作比赛也是激发学生创作热情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设定主题或提供素材,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创作。在比赛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阅读和写作技能,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同时,比赛的竞争性质也能激励学生不断追求卓越,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除了上述两种活动形式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需求设计其他形式的读写结合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改编或续写,或者开展以文学作品为主题的研讨会等。这些活动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读写能力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读写结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阅读与写作的相互促进,学生可以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探索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的阅读情境,开展丰富多样的读写活动,并注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只
参考文献
[1] 李艳秋.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策略浅谈[J]. 学周刊,2025,(03): 116-118.
[2] 张爱芳 . 群文阅读理念下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 [J]. 教育 ,2024,(36): 94-95+98 .
[3] 李刚 . 初中语文如何实施阅读写作一体化 [J]. 好作文 ,2024, (24):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