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爱之名,静待花开— 我的班主任育人故事与思考

作者

吴江明

巢湖市第一中学 安徽 巢湖 238000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深远影响。班主任工作尤甚于此,它不仅是班级管理与知识传授,更是一场关乎心灵塑造与生命陪伴的漫长旅程。我愈发深刻地领悟到:真正的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以爱为底色,以耐心为画笔,学会等待,用心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静候每一朵独特之花的悄然绽放。

一、等待:尊重特殊生命的成长节奏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拥有内在的生长密码与节奏。然而在快节奏的教育环境中,焦虑感常使我们期望所有孩子整齐划一地生长。面对那些暂时“掉队”或“与众不同”的学生,我们更需要一份沉静的等待,给予他们必要的尊重与发展空间。

案例1:小A 的“破茧”之路

小A,一个安静得近乎透明的男孩。初入班级他仿佛置身于无形的玻璃罩中——沉默寡言,眼神游离,课堂提问常如石沉大海,集体活动亦是沉默的旁观者。作为班主任最初的焦虑难以避免:他听懂了吗?能融入吗?如何“打破”隔膜?

多次尝试与观察后,我意识到:小 A 并非拒绝交流,而是需要更长的观察适应期和更安全的环境。他像一只谨慎的蜗牛,伸出触角需要极大的安全感。于是我调整策略:放下催促,创造“无压力”的陪伴空间。

(1)课堂:不再点名他回答难题,转而设计他能轻松完成的简单互动(如朗读片段、传递物品),成功后报以真诚的微笑与肯定。

(2)课间:有意在他座位附近停留,整理书籍或与同学轻声交谈,让他习惯我的存在,感受友好而非压力。

(3)放学:偶遇时自然地并肩走一段,聊些无关紧要的天气或趣事,避免涉及学习或表现。

日复一日,变化在细微处发生。他的眼神不再躲闪,偶尔会主动帮忙收拾讲台。最令我动容的是在学期末的班级联欢会上,击鼓传花环节,当花意外落在他手中、鼓声骤停时,全班目光聚焦,就在我以为他会低头沉默之际,他竟缓缓站起,极其小声却清晰地唱了一段流行歌曲!教室里先是寂静,随即爆发出真诚热烈的掌声。看着他泛红的脸颊和眼中闪烁的微光,我心中感慨万千。这微小的“破壳”,并非催促的结果,而是漫长等待后,生命对安全与信任的自然回应。

二、等待:守护迷途心灵的自我觉醒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易冲动,容易在迷茫中迷失方向。面对犯错的学生,严厉批评或即时惩罚或许能压制行为,却未必能触及心灵、引发真正的反思。有时适度的“冷处理”与耐心的等待,反而能为自我觉醒留出宝贵空间。

案例2:小B 的情绪风暴与理性回归

小 B 聪明伶俐但情绪管理能力弱。一次因与科任老师激烈冲突,他冲动冲出教室,甚至试图离校,场面一度失控。愤怒、委屈、叛逆写满他的脸庞。我迅速介入带离现场。

面对他的激动,我深知此刻说教无异于火上浇油。我按下“暂停键”:确保安全后,带他到安静办公室,递上一杯温水,平静告知:“小 B 你现在情绪很激动,老师在这里陪着你,等你感觉好些我们再谈。”随后我在一旁安静处理作业,不催促、不施压。办公室里只剩下他粗重的喘息和时钟的滴答。

时间流逝,情绪的潮水渐退。约半小时后,呼吸平稳,身体放松。此时我才转向他,平和询问事情经过,专注倾听他的解释(即使有所偏颇)。待他倾诉完,我不急于反驳,而是引导换位思考: “老师理解你当时很生气。但请设想若你站在老师的位置,面对学生的激烈言行,会是什么感受?”接着我们一起分析行为后果,探讨更妥善的处理方式。

事件后,我未在班上公开批评,但明确指出行为的严重性,并共同制定改进计划。令人欣慰的是,这次“等待”后的交流,效果远超以往疾风骤雨式的批评。小B 在反思和周记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主动诚恳道歉,并在行为上更注重情绪控制。

三、等待:坚信成长力量的必然破土

教育的效果常非立竿见影。播下的种子或深埋地下,经历漫长蛰伏。面对“顽石不化”或进步缓慢的学生,挫败感易生,放弃念头偶萌。此时唯有坚定的信念与持久的耐心,才能支撑我们静候那或许微弱但终将到来的成长信号。

案例3:小C 的迟开之花

小 C 是典型的“学困生”:基础薄弱、习惯差、信心丧失,课堂常“神游天外”或“伏案而眠”。多次谈话、鼓励、辅导,收效甚微。看着他麻木的眼神,我偶尔也感无力:努力是否徒劳?他能否被唤醒?

但职责不容放弃。我坚持“微小”的努力: 在他偶尔抬头的瞬间投去鼓励目光;在他作业本上出现点滴进步(哪怕字迹稍工整)时写下真诚肯定;课后辅导时,不厌其烦从最基础讲起,即使他心不在焉。我告诉自己:我能做的,就是持续、稳定地传递关注与不放弃的信号,至于他何时接收、回应,需要等待。

这份等待漫长而考验耐心。直到高二下半学期一次模拟考后,他破天荒地拿着试卷来到办公室,指着某道基础题,细声问:“老师,这道题……我还是不太明白……”那一刻,我内心震动!这主动提问的信号何其珍贵! 我强抑激动,立即详细讲解。惊喜接踵而至,此后他提问渐多,课堂眼神也多了专注。虽然成绩提升缓慢,远非优秀,但那份主动求知的意愿,那份试图挣脱泥沼的努力,已如暗夜微光,照亮希望。

毕业前夕,他在周记中写道:“老师,谢谢您一直没放弃我,谢谢您……等我。”寥寥数语,重若千钧。这朵花,开得迟,却因漫长等待而格外动人。 小 C 的经历,是对“静待花开”最生动的诠释。它告诉我:教育者的信念,有时比方法更重要。 当我们选择相信、坚持、等待,即使在最贫瘠的心田,也可能孕育出生命的奇迹。那些看似被辜负的时光,终将在某个时刻,回馈以成长的芬芳。

四、反思与结语:在爱中涵养等待的智慧

回望班主任生涯中的这些故事,“等待”绝非消极放任,而是基于深刻理解与深沉之爱的积极策略,是教育智慧的核心组成。它要求我们:

(1)放下“速成”执念,尊重个体差异:承认并接纳每个孩子不同的成长速度与轨迹,摒弃“一刀切”的评价标准。(2)修炼“静观”内功,提升洞察力:在等待中细致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与真实需求,精准把握介入时机与方式。(3)保持“在场”温暖,提供无条件支持:无论学生处于何种状态,让其始终感受到老师的关注、理解与可获得的帮助,使等待成为有安全感的期待。(4)坚守“信念”灯塔,永不放弃希望:即便面对反复与挫折,依然坚信每个生命都有向上向善的潜能,教师的坚持终将化为滋养成长的阳光雨露。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亦是一场需要静气的守望。班主任便是那麦田里的守望者。以爱为名,用心呵护,以坚定的信念与无限的耐心,等待每一粒种子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完成生命的蜕变与绽放。让我们少些急躁的催促,多些从容的守候。相信时光的力量,相信生命内在的向上性。当我们学会在爱中涵养等待的智慧,教育的花园里,终将迎来万紫千红、花开满园的盛景。因为每一朵花都有其绽放的权利与时刻;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我们用爱和耐心,去守候那属于他们的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