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急性应激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的理论研究综述
史桂千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天津 300387
引言
1 研究背景
研究发现,在应激下,个体的任务切换能力可能受到显著影响,表现切换成本增加。通常,应激被认为是个体对潜在或实际有害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包括应激源、感知加工、生理和行为反应(Levine & Ursin, 2004)。在应激状态下,任务切换的难度增加,表明应激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对认知灵活性产生负面影响。然而,应激的作用并非全然消极。在某些情境下,适度的应激可能反而促进认知灵活性和任务切换能力的提高。应激能够激发个体的应对机制,激活应激反应系统,增强集中注意力和解决问题的动力,从而提升认知灵活性(Yerkes & Dodson, 1908)。
2 任务切换理论
2.1 任务集惯性理论
Allport 等人 (1994) 提出的任务集惯性理论认为 , 切换成本是由任务集惯性(Task-Set Inertia ,TSI)造成的。任务集(Task Set)是指个体在执行任务时,需要根据任务要求激活相关的心理资源和认知操作,或者说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Robert & Monsell,1995)。
个体倾向于从一个试次继续执行相同的任务到下一个试次,这种效应被称为“任务集惯性”,即对前一个已激活任务集特征的持续激活,任务集惯性理论提出,当个体在多个任务间进行切换时,即前一个任务的执行会在大脑中留下残余的活动,这种激活在切换后会对新任务的执行产生干扰,表现为任务切换的成本 (Wylie & Allport,2000)。
2.1 任务集重构理论
Monsell 等人(2003)提出的任务集重构理论任务集重构理论(Task-SetReconfiguration , TSR)认为,切换成本反映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内源性的执行控制过程。该理论指出,由于前一次试次的任务集仍处于活跃状态,通常不需重新配置;相反,执行切换试次时首先需要一个“任务重构”的过程,这包括对相关任务需求的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加工(Gilbert,2002),如注意的转移,将当前任务的反应规则装载到工作记忆中及抑制或改变之前的反应规则(Goschke,2000;May & Kliegl,2000),这些认知过程涉及到前额叶皮质区和顶枕皮质区的活动,这些区域在任务集和认知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正因上述额外的控制需求,即重新配置任务集所需的时间(Logan & Gordon,2001;Monsell& Mizon,2006),导致了切换成本的产生。
3 应激影响认知的相关理论
3.1 知觉负荷理论
Lavie(1995)提出的知觉负荷理论认为,应激环境下,注意力资源的选择性增加,可能会主要集中于任务相关的处理,优先处理相关信息,这种注意力的集中减少了对不相关信息的干扰,从而提高了目标屏蔽效果(Kaufman& Cohen, 2006⋅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任务的知觉负荷高低影响个体对干扰信息的敏感性。具体地,高知觉负荷的任务中注意资源几乎完全用于当前任务,个体能够有效抑制环境中的干扰信息;而在知觉负荷较低时,注意资源尚有剩余,这些资源可能被分配给无关的干扰信息,导致个体更容易受到干扰(Lavie,1995)。
3.2 认知资源理论
根据认知资源理论,应激可能通过压缩工作记忆容量影响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是执行认知任务过程中用于信息暂时储存与加工的资源有限系统,在应激状态下,个体的认知资源会重新分配,大部分资源用于处理应激相关的信息,如威胁评估和应对策略的生成,导致其他认知任务可用的资源减少,压缩了工作记忆容量,个体难以集中注意力,表现出认知僵化、注意力分散等现象(Kahneman,1973),影响了任务集重构的效率,从而影响认知处理效率和效果(Kahneman,1973),进而影响包括认知灵活性在内的认知能力。
4 结论
认知灵活性作为个体适应动态环境的关键能力,其表现受急性应激的双重影响。研究表明,应激通过激活生理与心理资源可能短期内提升任务表现,尤其在挑战性情境中;但同时也可能因注意资源压缩和任务集惯性增强而增加切换成本,损害认知功能。任务集惯性理论与重构理论分别从自动干扰和主动控制角度解释了切换成本的机制,而知觉负荷与认知资源理论则揭示了应激下注意力分配与工作记忆容量的变化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区分应激强度与任务类型的交互作用,以更全面地理解应激与认知灵活性的关系,为实际应用(如压力管理、认知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李美华, & 白学军. (2005). 执行功能中认知灵活性发展的研究进展. 心理学探新 , 25(2), 35-38.
[2]史艺荃, & 周晓林. (2004). 执行控制研究的重要范式——任务切换. 心理科学进展 , 12(5), 672-679.
[3]Kiesel, A., Steinhauser, M., Wendt, M., Falkenstein, M., Jost, K., Philipp, A. M., & Koch, I. (2010). Control and interference in task switching—A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6(5), 849.
[4]Allport, A., & Wylie, G. (2000). Task switching, stimulusresponse bindings, and negative priming. Control of cognitive processes: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XVIII, 35-70.
[5]Ursin, H., & Eriksen, H. R. (2004). The cognitive activation theory of stress.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9(5), 567-592.
[6]Yerkes, R. M., & Dodson, J. D. (1908). The relation of strength of stimulus to rapidity of habit-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