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融合视角下体育教师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特色与育人优势
韦颖
扶绥县扶绥中学 532100
一、引言
在当代教育多元化与一体化深度融合的发展浪潮中,教师角色的跨界融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体育教师同时承担班主任职责,并非简单的角色叠加,而是将体育学科教学中蕴含的团队协作、规则意识、拼搏精神等特质,与班级管理中的思想引导、行为规范、成长陪伴等功能有机融合的创新实践。当前,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出了更为全面且深刻的要求,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重视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协同提升。这种角色融合模式恰好为破解传统班级管理的局限提供了新的思路,其独特的育人逻辑与实践路径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与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部分班主任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将工作重心过度倾斜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生的日常体育锻炼、体质监测数据关注不足,甚至挤占体育课与课外活动时间,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滑、抗压能力减弱等问题凸显。在管理方式上,一些班主任习惯于采用“指令 - 服从” 的单向管理模式,缺乏与学生的平等沟通和互动参与,使得学生对班级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挫,班级氛围显得沉闷压抑。此外,学科教师与班主任在育人目标与方法上常存在脱节现象,体育教师关注的体能发展与班主任强调的纪律管理未能形成有效衔接,各教育环节的育人力量分散,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育人合力,制约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
三、实施策略
体育教师班主任需深度挖掘自身在体育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与优势,将运动训练中的团队协作理念、规则执行意识、个性化指导方法等融入班级管理全过程,通过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实践举措,实现对学生身心素质、道德品质与社会能力的全面培养,推动班级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
(一)以体育活动为纽带凝聚班级力量
体育教师班主任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兴趣偏好,每月策划1-2 次主题性班级体育活动,如秋季趣味运动会可设置 “三人两足跑”“集体跳长绳”“沙包投掷接力” 等项目,春季则组织 “班级篮球赛”“拔河争霸赛” 等竞技活动。在活动筹备阶段,采用 “自主申报 + 民主选举” 的方式确定活动组织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流程、制定安全预案、分配任务分工,教师仅提供必要的场地协调与规则指导。例如,在筹备拔河比赛时,引导学生根据身高体重合理分配队员站位,讨论赛前热身方法与比赛战术,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设计中。活动过程中,教师作为 “场外指导”,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协作细节,如拔河时的口号统一、发力节奏等,在学生出现争执时引导他们协商解决。活动结束后,组织 “赛场故事会” 分享会,让学生讲述比赛中印象深刻的互助瞬间,如某同学摔倒后队友及时搀扶、落后时集体鼓劲等,通过具体场景的回忆强化团队归属感。
(二)将体育精神融入日常行为规范养成
在日常班级管理中,体育教师班主任可构建 “体育精神 - 行为规范” 的转化机制,将体育竞赛中的核心精神要素具象化为可操作的班级行为准则。在课堂纪律管理方面,借鉴足球比赛中的 “黄牌警告 - 红牌罚下” 规则,制定 “课堂表现积分制”:学生迟到、小动作等轻度违规记 “黄牌”,累计 3 次需在课后进行 10 分钟体能强化(如跳绳 50 次);严重扰乱课堂秩序则记 “红牌”,需与教师共同制定改进计划。在意志品质培养上,每周开展 “体育榜样故事会”,让学生分享奥运健儿逆境翻盘的案例,如苏炳添打破亚洲纪录前的伤病康复经历,引导学生将运动员的拼搏精神迁移到学习中,制定“个人成长挑战书”,如 “连续两周按时完成作业”“数学小测进步 5分” 等具体目标。在同学关系处理上,引入 “体育道德评分”,将篮球比赛中 “主动搀扶摔倒对手”“承认误判” 等体育道德行为转化为班级公约,要求学生在发生矛盾时像对待 “赛场争议” 一样,遵循“尊重对手、服从裁判(教师调解)” 的原则,通过 “换位思考情景剧” 等方式,让学生体会 “公平竞争” 不仅是体育精神,更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三)借助体育教学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体育教学中 “因材施教” 的训练理念为班级管理中的个性化指导提供了直接借鉴。体育教师班主任可建立 “学生成长档案”,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体能测试数据、运动兴趣特长、性格特征及学习状况,如同制定 “训练计划” 般设计个性化成长方案。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邀请他们加入 “晨跑小组”,通过每日 20 分钟的慢跑同行,创造轻松的交流氛围,再逐步引导其在小组讨论中发言;对于体质较弱、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参照 “体能提升计划”,为其设计阶梯式锻炼目标,从每天跳绳 20 次到逐渐增加至 100 次,同时在班级活动中安排他们担任 “记录员”“宣传员” 等角色,让其在擅长的领域获得成就感。
(四)通过体育实践培养学生责任与担当
依托学校体育文化节、社区全民健身日等契机,组织学生参与系列体育实践活动,在具体任务中强化责任意识。每学期组织1-2 次 “校园体育志愿服务”,如在学校秋季运动会中,安排学生承担裁判助理、场地布置、成绩记录等工作,提前一周进行专项培训,明确 “计时员需精确到 0.1 秒”“检录员要核对每个运动员号码”等岗位要求。在社区 “老年健身推广周” 活动中,引导学生设计“简易健身手册”,用漫画形式讲解广场舞热身动作、太极推手基础姿势等,分组负责为老年人示范指导,教师在旁观察记录学生的服务表现。活动前召开 “责任誓师会”,让学生以 “岗位承诺书” 的形式明确自身职责;活动中实施 “岗位轮换制”,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工作难度,如从 “器材搬运” 到 “秩序维护”,体会每个环节的重要性;活动后开展 “责任反思会”,结合 “服务日志” 讨论 “如果检录出错会有什么后果”“如何改进服务中的不足” 等问题。
四、结语
体育教师班主任的角色融合,本质上是将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与班级管理的育人功能进行深度耦合,其独特之处在于以身体活动为载体,实现对学生精神品质与行为习惯的潜移默化影响。通过体育活动凝聚集体力量、体育精神涵养行为规范、个性化指导促进差异发展、实践体验强化责任担当、多元评价引导全面成长等策略,构建起 “体教融合” 的班级育人新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丰富了班级管理的实践路径,更回应了新时代 “五育并举” 的教育方针,为培养体魄强健、品格坚韧、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瞿文轩。体育教师兼任班主任的实践探索 [J]. 教育探索,2024(3):45-49.
[2] 樊梓宸。角色融合视域下班级管理的创新路径 [J]. 教学与管理,2024(5):23-27.
[3] 崔俊熙。体育精神在班级育人中的应用研究 [J]. 基础教育研究,2024(2):18-22.
“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专项课题《甘苦精神融入生命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路径与对策研究》(2024ZJY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