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到“讲堂”: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郑锦
鹿邑县教师进修学校 477200
引言
中职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价值观念的重要阵地,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技能型人才的全面发展;这其中,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路径。深入分析当前中职思政课教学现状,教师面临着如何将抽象的工匠精神内涵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体验的教学内容这一核心挑战,“课堂”向“讲堂”的转变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为此,教师通过构建体验式学习活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以及引入工匠人物进校园等多元化路径,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在互动中理解爱岗敬业的价值追求等;而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既保持了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功能,又彰显了职业教育的实践特色,最终推动着中职思政教育向更加贴近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方向深化。
一、主题活动设计:工匠精神体验式学习
在中职思政课中,教师应当以主题活动设计为切入点,将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渗透到体验式学习的全过程中,通过精心策划的活动环节,引导学员主动参与到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等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中,使学员在动手实践与反思交流中逐步形成对工匠精神的深刻认知。例如,教师可以发给每位学生两份完全相同的儿童涂色卡和两套截然不同的指导语,第一套指导语是“请在五分钟内完成”,第二套则是“请把它当作一件将要送给最敬爱的人的礼物来完成,注意每一笔的力度均匀与色彩边界的清晰”,学生们在亲身实践中便能感受到两种心境、过程与结果的巨大反差。教师随即便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种差异化的体验,未来要如何转化为对小学生的课堂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命令,比如将“不许涂出线”的要求,设计成一个“守护花园小路”的游戏,让这些小学生从被动遵守规则变为主动捍卫美感。通过这种由自身体验到教学方法设计的完整推演,学生们才能真正掌握将抽象的“工匠精神”物化为具体课堂教学策略的核心能力,而不仅仅是自己完成了一项手工作业。
二、校企合作平台:工匠精神实践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为工匠精神的实践育人提供了坚实的依托,教师在推动中职思政课改革过程中,应当以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桥梁。例如,教师应组织学生进入一所知名的示范性幼儿园进行“沉浸式教研”,但学生的首要任务也不是看孩子,而是去了解这所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一面看似随意的作品墙,其作品的更换频率、装裱方式、高低位置,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儿童观与评价体系;进而,教师可布置一项进阶任务,要求学生们以“实习教师”的身份,模仿并独立为某个活动区角设计一套材料投放方案,并详细阐述每一个玩具、每一种材料的选择依据及其对儿童发展的潜在价值。这一过程,也将促使学生从一个外部的观察者转变为内部的思考者与创造者,对“教育即雕琢”的理解也从模糊的口号,深化为一种对自己未来教室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并能道出其所以然的专业自觉和行动自觉。
三、榜样引领机制:工匠人物进校园活动
榜样引领机制在中职思政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当以工匠人物进校园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效应,激发学员对工匠精神的认同与追求。例如,在邀请一位优秀班主任来做分享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极具反差的开场,即先给所有学生展示一份虚构的、写满了学生缺点与问题的“棘手学生”档案,让现场弥漫着焦虑与无力感,并就“如何转化”展开激烈讨论;待讨论陷入僵局,这位优秀班主任再上台,分享的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她自己珍藏的、为真实案例中类似学生写的长达数年的“成长观察日记”,日记里记录的满是孩子微小的闪光点、不为人知的努力以及这位老师为此付出的耐心与智慧,从而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记录方式也形成了强烈的震撼与对比。由此,这位优秀班主任也在最后总结道:“我的工作秘诀,无非是把每个学生都当作一件需要用毕生耐心去打磨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这句话便如画龙点睛一般,让在座的未来教师们在一瞬间顿悟,真正的教育工匠精神,恰恰体现在这种于细微处、于无声处、于年复一年中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精雕细琢之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的深度融入不仅提升了课程的思想性和实践性,也为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未来,教师应将继续以课堂为基础,拓展讲堂空间,持续优化教学路径,助力学生成长为具备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冯月芹, 褚辉远, 陈嘉伦, 等. 工匠精神融入中职院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探索 [J]. 模具制造 ,2025,25(05):69-71+74.DOI:10.13596/j.cnki.44-1542/th.2025.05.022.
[2] 周窈 , 周静楠 . 浅析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J]. 成长 ,2023,(1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