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

作者

王锐利

太和县府前路学校 236600

引言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对小学体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大单元教学作为落实学科育人的重要路径,亟待构建系统化实施框架。立足核心素养维度,探索结构化、情境化的单元设计方法,通过主题统领、任务驱动的课程重构,打破传统课时割裂的局限,形成递进式的学习体验链,为发展学生终身受用的体育素养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方案。

一、大单元教学的概念

大单元教学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需求而构建的系统化教学模式,其本质是通过整合碎片化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形成具有完整育人价值的教学模块。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主题为统领、以任务为驱动、以情境为载体,将传统单课时教学拓展为连续递进的学习周期,实现知识技能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在小学体育领域,大单元教学表现为对运动项目的完整学习过程设计,从基础动作掌握到战术意识培养,从个人技能训练到团队协作应用,形成螺旋上升的能力发展路径。它突破了传统体育课单纯追求技术达标的局限,注重在真实运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健康管理意识和体育精神品格。大单元设计的结构化特征体现为学习目标的层级分解、教学内容的逻辑关联、评估标准的持续进阶,使学生在完成单元学习后能够获得可迁移的体育素养。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站在课程整体的高度进行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创设丰富的运动体验场景,帮助学生在身体练习中实现认知发展与情感升华的和谐统一,最终达成体育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与核心素养对接

大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紧扣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素养维度,将抽象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可观测的具体表现指标。在运动能力方面,设计梯度式技能掌握标准,从单个技术动作的规范完成到组合技术的流畅运用,再到比赛情境中的合理选择,形成清晰的能力发展轨迹。健康行为素养的培养目标需融入日常锻炼习惯的养成教育,包括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意识、练习中的自我保护能力、课后的放松恢复方法等实践性内容。

(二)教学内容整合与单元主题构建

教学内容整合需要打破传统教材的章节界限,按照运动项目的内在逻辑重构学习单元。以 " 篮球传接球技术 " 为主题的单元设计为例,将原地传接球、移动传接球、对抗传接球等分散的技术点整合为技术链,同时融入战术意识培养和裁判规则学习,形成完整的项目认知体系。主题构建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如 " 校园定向越野 " 单元可结合校园环境特点设计闯关任务," 传统武术 "单元可链接传统文化教育元素。在内容编排上遵循 " 简单到复杂 "的认知规律,初期安排单一技术练习,中期设计技术组合训练,后期组织模拟比赛应用。同时预留弹性空间,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动态调整内容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切的学习挑战。

(三)教学方法选择与核心素养培养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服务于素养发展的内在需求,创设真实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对于运动能力培养,采用 " 整体 - 部分 - 整体 " 的教学路径,先让学生体验完整运动形式建立动作表象,再分解练习关键技术环节,最后在应用情境中整合提升。健康行为养成适宜采用任务驱动法,设计运动安全自查清单、家庭锻炼计划表等实操工具,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运用。体育品德培育可运用情境模拟法,通过设置比分落后、裁判误判等典型场景,引导学生在真实冲突中学会情绪管理和道德判断。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

(一)教学组织形式优化与学生参与

人教版小学体育教材中" 篮球传接球 " 单元的教学组织可采取混合式分组策略,将 40 分钟的课堂划分为三个动态环节:前10 分钟采用同质分组进行基础技能巩固,按照学生现有水平划分初级、提高组别,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切练习难度。中间 20 分钟转入异质分组合作学习,4-6 人小组中包含不同能力层级的学生,通过设置角色分工如传球手、跑位者、观察员等促进互动交流,在完成 " 三角传球接力 "" 移动靶心传球 " 等情境任务中培养团队默契。最后 10 分钟开展全班的 "5 点传球挑战赛 ",将训练场地划分为不同难度区域,学生可自主选择挑战级别,在竞技氛围中激发参与热情。

(二)教学资源利用与拓展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 " 传统武术·五步拳 " 单元为例,可构建多维资源支持系统,在基础层面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场地,将操场划分为若干练习区,利用地面彩绘标注步法路线,墙面安装镜面便于动作自纠。数字化资源方面,开发包含分解演示、常见错误对比、文化典故等内容的微课视频库,学生通过平板电脑扫码即可获取个性化指导素材。文化资源整合尤为关键,邀请本地武术协会教练进校展示传统器械,播放《少林寺》经典片段引发学习兴趣,组织参观社区武术馆了解传承现状。器材创新方面,将普通跳绳首尾相连模拟武术套路行进路线,使用彩色胶带在地面标记攻防方位,自制纸质兵器模型辅助理解动作含义。

(三)教学过程调控与核心素养渗透

人教版 " 田径·接力跑 " 单元的教学调控可建立三维监测机制,在技能维度设计 " 握棒 - 交棒 - 加速 " 的阶段性评价量表,每节课末通过视频回放进行小组自评互评,用贴纸标记技术掌握程度。参与度调控采用动态分组策略,对出现畏难情绪的学生临时组建鼓励小组,降低跑道距离但增加同伴加油环节,而对表现优异者提供领跑员等挑战性角色。品德培养渗透在各个环节,预备活动时强调器械共享礼仪,练习中设置故意掉棒情境考验团队包容度,比赛后开展 " 对手优点发现会 " 培育运动家风范。差异化指导体现在任务卡设计上,基础版要求完成直线交接棒,进阶版增加弯道交接挑战,创新版鼓励设计特色助跑口号。

结束语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构建了整体育人的新样态,通过结构化知识体系与真实应用场景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深度参与中实现素养的渐进式发展。未来需进一步细化不同运动项目的素养发展图谱,优化过程性评价工具,在保持体育本质特性的同时创新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 仇梦霄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5,6(13):77-79.

[2] 孙梦如. 开展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的策略分析[J]. 体育视野,2025,(12):125-127.

[3] 刘虎.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J]. 体育视野 ,2025,(12):107-109.

[4] 贾亮. 指向素养下的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J]. 体育风尚 ,2024,(08):119-121.

[5] 金媛 , 王海龙 , 刘佳晖 .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以“足球:运传射组合”大单元为例 [J]. 现代教学 ,2024,(S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