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化视角的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及多元化课程设计研究
周宁娟
中卫市第七小学教育集团总校 755000
引言:
传统校内少先队活动因资源单一、形式固化,难以满足青少年社会化发展需求。社会化视角强调,少先队教育需突破校园边界,通过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与多元化课程设计,实现“知行合一”。本文探索如何通过基地建设与课程创新,培养少先队员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推动少先队工作从“组织覆盖”向“功能覆盖”转型。
一、主题实践基地建设:强化价值引领与社会认知
体验式学习理论强调,知识需通过“具体经验 - 反思观察 - 抽象概括 - 主动实践”的循环获得。在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中,这一理论可通过主题基地建设与情境化活动设计,实现“价值引领”与“能力养成”的双重目标。
沙坡头实践基地以“黄河文明传承”为核心,创新构建“溯源 - 探索 - 守护”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少先队员在沙漠文化博物馆中,通过观看治黄河历史纪录片、触摸古陶片与羊皮筏子实物,沉浸式感受“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文明脉络。例如,通过观察明代水利工具模型与清代灌溉图纸,理解先民“以水为脉,因势利导”的生存智慧。在“黄河生态科考”环节,队员沿黄河古道徒步 8 公里,开展水质检测、湿地植物标本采集等实践任务。沿途设置“堤坝险情模拟”“候鸟栖息地保护”等情景任务,要求队员运用地理知识与团队智慧解决问题。数据显示,91% 的队员能准确阐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意义,较传统课堂学习提升 70% 。“黄河守护行动”中,队员分组完成“非遗技艺传承”“生态修复实践”项目,如在“黄河泥塑”体验中学习国家级非遗技艺,用黄河泥塑造治黄英雄形象;在“河滩植被补种”实践中,掌握固沙草方格制作与耐旱植物栽种方法。活动后评估显示,参与队员的生态保护意识得分提升 62% ,且75% 的队员主动参与社区环保志愿活动。
沙坡头沙漠生态劳动实践基地以“沙漠治理与生态农业”为特色,打造“实践 - 创新 - 服务”一体化育人场景:在“沙漠光伏农业大棚搭建”任务中,队员需协作完成太阳能板安装、滴灌系统调试、沙培蔬菜种植等工作。例如,安装光伏板时需测算沙漠日照角度优化发电效率,调试滴灌系统要根据沙土特性控制水量流速。面对“风沙侵蚀支架”“温度调控失衡”等难题,教师引导队员通过“方案设计 - 实验验证”循环改进,如采用防风固沙网加固支架、利用相变材料调节棚内温差。评估显示,87% 的队员活动后养成节水节电习惯,60%的队员提出“家庭阳台立体种植”等创新设想。基地将实践成果与社会服务结合,组织队员将沙培有机蔬菜捐赠给社区孤寡老人,并完成“采收 - 质检 - 配送 - 回访”全链条服务。家长反馈表明, 90% 的队员活动后增强劳动意识,且55% 的队员在校内发起“变废为宝”环保创意活动。
通过主题基地的沉浸式实践,少先队员在沙水交织的西北大地,从“文明旁观者”成长为“生态守护者”与“创新实践者”,为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筑牢根基。
二、课程设计创新:推动实践育人模式升级
社会支持理论强调,个体发展需整合家庭、社区、学校等多元资源,通过资源互补与协同支持实现教育效能最大化。在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中,校地合作与社区联动可打破资源壁垒,开发贴合社会需求的特色课程,构建“资源互补- 课程共建- 成果共享”的育人链条。
本地区少先队与东花园社区合作,以“在地文化资源活化”为目标,开发“花儿民歌赏析”“红色歌曲传唱”“非遗技艺展示”等课程,实现社区文化资源向教育资源的转化:
在“非遗剪纸”活动中,社区邀请剪纸艺人作为“实践导师”,带领少先队员学习“锯齿纹”“月牙纹”等技法。例如,艺人演示如何用一张红纸剪出“长河落日圆”,并讲述其与黄河与沙漠的故事。队员在艺人指导下,创作“黄河主题剪纸”,将黄河元素与传统纹样结合。队员需分组采访社区居民,收集“老鼓楼记忆”,并将访谈内容融入剪纸创作。例如,某小组根据居民口述的“挑担卖花”场景,设计出动态剪纸作品《老农贸市场》。最终,作品在中卫市文化广场举办展览,吸引上千余名居民参观,形成“居民- 队员”的文化对话。评估显示,参与社区课程的队员,其社会交往能力得分提升 43%。队员在采访中学会倾听与提问,在展览中承担“讲解员”角色,主动与居民交流创作理念。家长反馈称,孩子“更愿意表达想法,也懂得尊重他人意见”。少先队与山姆大叔、搭搭乐乐等创意编程基地合作,推出“青少年创新思维及科学实践竞赛”,以“真实问题解决”为导向,推动人工智能资源向基础教育延伸:例如,在“简易机器人编程”任务中,队员需用mind+、python 开发软件设计自动喂鱼装置,涉及传感器应用、代码编写与机械结构搭建。专家通过“线上答疑 + 线下指导”模式,帮助队员突破技术难点。课程结束后, 91% 的队员表示“对科学探究更感兴趣”,且 83% 的队员能独立设计小实验。例如,某队员受课程启发,在家中搭建“阳台水培系统”,用废旧塑料瓶种植生菜,并撰写观察日记。
通过校地合作与社区联动,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科学启蒙”的双重目标,为培养“扎根文化、面向未来”的新时代少年提供实践路径。
三、管理机制优化:保障实践教育的长效性
项目化管理通过“目标设定 - 任务分解 - 过程监控 - 成果评估”提升活动质量;多元化评价则兼顾知识掌握、能力发展与情感态度,避免“唯分数论”。
中卫市少先队实施“流动青少年活动进校园模式”,在 20 所中小学开设演讲、美术、机器人编程等课程。例如,在“非遗小传人”项目中,队员需学习麻绳编制技法,创作作品并参与社区义卖。项目采用“过程档案袋”评价,记录队员的学习日志、作品照片、社区反馈等。数据显示,参与项目的队员,其文化自信得分提升 52% 。沙坡头实践活动基地采用“三维评价法”:通过线上测试评估红色历史、劳动法规等知识掌握;通过团队协作任务(如“模拟应急救援”)评价沟通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成长日记”分析队员对活动的认同感与价值观变化。评估结果显示,综合评价得分高的队员,其社会责任感与领导力显著优于传统班级。
结论:
基于社会化视角的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与课程设计,需以“价值引领 - 实践育人 - 长效管理”为路径。通过主题基地强化社会认知,通过校地合作开发特色课程,通过项目化管理与多元化评价保障实效。未来需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政府 - 学校 - 社区 - 企业”协同育人网络,推动少先队教育从“组织活动”向“培育公民”转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汤杰 . 定制幸福“企”划探索少先队协同教育新模式 [J]. 少先队研究 ,2024,(02):22-24.
[2] 朱文束, 李瑜乔. 好“玩”与有“用”:新时代少先队社会化发展的双线路径探索 [J]. 教育文汇 ,2024,(04):21-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