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新”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作者

胡周明

江西省安远县第一中学 342100

引言

在“三新”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探索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质量,更是推动素质教育落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促进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三新”内涵与要求

“三新”是指新课程、新教材和新高考构成的系统性教育改革。新课程的核心要求是将教学重心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重点关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六大关键能力,旨在培养学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品格与能力。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更加强调结构整合、主题突出和联系实际,注重数学与生活、科技及其他学科的融合,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新高考则改革了评价体系,不再局限于对孤立知识点和计算技巧的考查,而是突出能力立意,强调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开放性,旨在评估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这三者相互关联、彼此促进,共同指向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要求教师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和行为。

二、“三新”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可能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落实的脱节

许多教师虽然在理论上接受了核心素养的理念,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仍难以摆脱传统知识本位和应试导向的惯性。教学设计往往仍以知识点传授和解题技巧训练为核心目标,将六大核心素养作为附加标签或课后点缀,而非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主线。这导致课堂看似热闹,进行了小组讨论或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但深究其内涵,学生的思维层次并未得到真正提升,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关键能力的培养流于表面。教师对素养目标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将其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最终造成“理念是新的,课堂是旧的”尴尬局面,素养目标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存在显著鸿沟。

(二)教学内容与方式转型的艰难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强调单元整体性和实际应用性,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大的课程整合与开发能力。然而,不少教师仍习惯于按课时孤立地、线性地讲解知识点,缺乏将章节内容融会贯通并以大概念或核心问题为引领进行教学的能力。同时,教学方式上虽知要倡导探究与合作,但或因课时紧张、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或因担心课堂秩序失控、学生思维发散后难以收拢,最终仍回归到教师主导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使得新教材的设计意图无法实现,学生体验到的依然是碎片化的知识和机械的练习,难以建立知识间的广泛联系,也无法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思维乐趣。

(三)评价体系与教学过程的割裂

评价是导向,新高考要求评价方式更多元、更侧重过程与能力。然而,当前的校内教学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与高考的旧有模式紧密绑定,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评价手段单一,主要依赖周考、月考等标准化纸笔测试,这些测试的内容仍偏重对解题速度和熟练度的考查,难以有效衡量学生的思维过程、创新能力及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这种滞后的评价体系迫使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围绕“得分”进行功利性教学和学习,一切与短期提分无关的探究活动、项目学习等都容易被边缘化。教学与评价的脱节,使得旨在培养素养的教学改革缺乏持续的内在动力和有效的效果反馈,最终难以深入。

三、“三新”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提升具体策略

(一)目标具象化:将素养目标融入课堂教学实践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 " 三新 " 改革背景下,教学实践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将宏观的课程理念转化为微观的课堂教学行为。许多教师虽然认同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却在具体实施中缺乏可操作的路径与方法,导致理念与实践之间存在显著落差。要实现真正的教学转型,必须找到将抽象素养目标具象化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高一北师大版“函数的概念”教学中,目标不应仅是记住定义和会求定义域,而应聚焦于“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素养。教师可以展示本市天气预报中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从这一非数量化的直观现象中,抽象出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并尝试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描述这种关系,从而亲身经历从现实世界到数学模型的抽象过程,让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地。

(二)内容项目化:以真实情境驱动知识整合与应用

为解决知识碎片化与学生应用能力薄弱的问题,教师必须转变视角,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结构,并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北师大版教材非常注重单元主题设计,教师应据此整合教学内容,设计贯穿性的学习项目。

例如,在高一学习“统计”单元时,可以设计一个“班级学生每日体育锻炼时间调查”的综合性项目。学生需要小组合作,完整经历确定调查主题、设计抽样方案、实地收集数据、用信息技术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计算数字特征并分析结论的全过程。这不仅将抽样方法、数据可视化、用样本估计总体等分散知识点有机串联,更让他们在解决身边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统计的思想和方法的价值,有效培养了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

(三)评价多元化:构建促进发展的综合评估体系

为扭转评价方式单一对教学改革的制约,必须建立一套与素养目标相匹配的、贯穿学习全过程的多维度评价体系。这套体系应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思维成长与能力发展。

结束语

“三新”背景为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深刻理解新课程的核心素养导向、新教材的结构化设计以及新高考的能力立意要求,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前提。教师需要直面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目标模糊、内容碎片化、评价单一等问题,通过将素养目标具象化、教学内容项目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等策略进行系统化改革。这些策略相互支撑、协同推进,共同促进课堂教学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最终真正提升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振森 .“三新”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J]. 数理天地 ( 高中版 ),2025,(13):82-84.

[2] 解安娟 .“三新”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J].青海教育 ,2025,(05):35.

[3] 常英玲.“三新”背景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J].青海教育 ,2024,(11):33+44.

[4] 张倩.“三新”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 青海教育,2024,(Z3):60.

[5] 刘佳音 . 新课标背景下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4,(29):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