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网络名师工作室的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研究

作者

刘艳红

恩施高中 445800

一、引言

网络名师工作室作为 " 互联网 + 教育 " 时代的创新产物,依托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的网络平台,突破了传统教研活动的时空限制。它以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为核心引领者,通过线上专题研讨、直播授课、案例共享等多元化形式,汇聚区域内外具有相同教学兴趣的教师群体,形成跨校际、跨地域的教研生态圈。而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则聚焦生物学学科特性,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围绕核心素养培育、实验教学创新、大概念教学设计等专业发展目标,组织集体备课、课堂观察、教学反思等协作活动。共同体成员通过共享教学设计案例、实验改进方案、命题资源库等知识成果,在互动研讨中实现教学智慧的碰撞与专业能力的螺旋式提升。在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以及新高考、新课标全面实施的时代背景下,探索网络名师工作室与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融合发展路径,不仅能够激活区域教研活力,更对破解教师专业发展瓶颈、推动生物学科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与理论研究意义。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高中生物教学领域,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呈现出多维度交织的复杂态势。从教学理念维度来看,部分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 知识本位 " 教学模式,对《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提出的大概念教学、跨学科实践等核心要求缺乏系统性认知。这种理念滞后直接体现在课堂设计中,例如在 " 遗传与进化 " 模块教学时,仍以知识点灌输为主,未能有效创设真实问题情境,难以实现学生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目标。

在协作机制层面,教师群体呈现出显著的" 孤岛效应 "。这种孤立教学状态导致优质教学资源难以实现有效流转:例如部分教师精心设计的 " 光合作用虚拟实验 " 课件仅在本校小范围使用,未能通过区域教研网络实现资源共享,造成重复开发与资源浪费并存的局面。

在技术应用领域,虽然多数高中已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但网络技术的应用仍停留在基础层面。多数教师仅将网络资源作为PPT 素材库,未能充分利用平台开展异步教研、跨区域联合备课,这从侧面印证了现有技术应用的巨大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这些困境相互影响,形成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恶性循环,亟待构建新型专业学习共同体予以破解。

三、实施策略

为推动基于网络名师工作室的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有效发展,需从多方面入手,通过具体可行的措施打破现有困境,促进教师协同成长。

(一)搭建多元网络互动平台,畅通交流渠道

依托网络名师工作室,搭建包含即时通讯群、在线论坛、视频会议系统等在内的多元网络互动平台。即时通讯群可用于教师间日常教学问题的快速交流与经验分享,如针对某一实验教学的难点,教师可随时在群内发起讨论,及时获得同行的建议。在线论坛设置专门的高中生物教学板块,按教学单元、教学方法、学生问题等细分主题,教师可在相应主题下发布教学心得、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进行深度探讨与互评。定期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开展线上集体备课、专题讲座等活动,让不同地区的教师能够“面对面”交流,共同研磨教学方案。通过这些平台的搭建,打破时空限制,确保教师间交流的及时性与持续性,为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共享库

由网络名师工作室牵头,组织共同体教师梳理各自教学中的优质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课件、微课视频、实验指导、习题试卷、教学案例等。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分类、审核与优化,确保资源的科学性、实用性与针对性。建立线上共享资源库,设置清晰的检索目录,方便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快速查找与获取资源。同时,制定资源更新与补充机制,鼓励教师定期上传新的教学资源,并对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与反馈,促进资源的动态优化。例如,针对“细胞的生命历程”这一单元,将不同教师设计的多样化教学设计、制作的精美课件以及相关的动画视频整合到资源库中,教师可借鉴他人的优秀成果,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调整与创新,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提升教学效果。

(三)开展系列线上教研活动,深化教学研究

网络名师工作室根据高中生物教学重点与教师需求,策划并组织系列线上教研活动。开展主题式教研,如围绕“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改进”等主题,确定研究目标与任务,分配教师承担不同的子课题研究,定期在线上汇报研究进展,进行成果交流与碰撞。组织教学观摩活动,选取共同体中教学经验丰富或有创新做法的教师进行线上公开课展示,其他教师在线观看并实时点评,课后开展集中研讨,分析教学中的亮点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此外,还可开展解题技巧研讨、高考命题分析等活动,结合典型例题与高考真题,深入剖析知识点的考查方式与教学应对策略。通过系列线上教研活动,引导教师深入研究教学问题,提升教学研究能力与专业素养。

(四)实施名师引领与同伴互助结合的培养模式

发挥网络名师工作室中名师的引领作用,名师根据共同体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与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通过线上师徒结对形式,名师与青年教师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的教师建立帮扶关系,定期进行线上指导,如审阅教学设计、点评教学视频、解答专业疑问等。名师还可开设线上专题课程或工作坊,分享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与研究成果,传授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同时,强化同伴互助,将教师按年级或教学模块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形成“学习—实践—反思—改进”的良性循环。

(五)建立动态评价与激励机制,保障持续发展

构建科学合理的动态评价机制,对教师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的参与度、贡献度、成长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线上交流的积极性、资源上传的质量与数量、教研活动的参与深度、教学能力的提升幅度等。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结合教师自评、同伴互评、名师点评以及系统数据统计等进行综合评定。根据评价结果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如颁发荣誉证书、优先推荐参加培训或教研项目、在资源库中突出展示其成果等。同时,针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为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支持,帮助其改进不足。通过评价与激励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保障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结语

基于网络名师工作室的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是顺应教育发展趋势的有益探索。通过搭建互动平台、整合资源、开展教研、实施引领与评价激励等策略,可有效促进教师协同成长,提升教学质量。这一模式不仅为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也为其他学科教师团队建设提供了借鉴,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丽。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 [J]. 教育探索,2024(2):36-40.

[2] 李明。名师工作室引领下高中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研究 [J].教学与管理,2024(5):54-57.

[3] 张海燕。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策略探讨 [J].生物学教学,2024(3):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