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朱颖超

巴城高级中学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当前课程目标的核心,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变。阅读和写作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探究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读写结合的意义

读写结合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其价值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得到进一步体现。阅读作为语言积累的主要途径,语文教材中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文本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范例,使得在写作过程中能将阅读中积累的词句和表达方式迁移到写作中,实现被动接收到主动运用的转化。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文本的结构逻辑、论证方法、情感脉络,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写作时在立意构思、组织材料时能将在阅读中获得的思维方法转化为自身写作能力,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此外,阅读经典文本还可以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深化对文化的理解。因此,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发展,又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一)从教材出发积累阅读素材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是经过精心筛选,涵盖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兼具思想性、文学性和示范性,其中包含的精妙写作技巧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借鉴,为学生积累写作技巧奠定了基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语文教材,分析文本内容,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感悟,从语言素材、结构素材和文化素材三个方面积累阅读素材,这样既能为学生写作提供知识储备,又能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实现读写能力的协同提升。

例如,以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以崇尚劳动为主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摘录《喜看稻菽千重浪》中描写袁隆平躬身稻田、反复试验细节的语句,如“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芣苢》中“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引导学生分析动词间的递进关系,积累描写动作的细节素材,为写作中刻画劳动场景、塑造人物形象提供参考。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总结出文章的“提出观点- 分析意义- 联系现实- 总结升华”的议论文结构,学生在后续写议论文文章时可直接借鉴此写作方式。本单元文章传递出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文化观念,学生可以将这些素材整理为劳动文化案例,在写相关主题的作文时,既能引用古诗增强文化底蕴,又能结合当代伟人事例实现和主题的呼应,让

作文更具思想深度。

(二)进行写作指导点拨写作思路

写作指导作为连接阅读与写作的桥梁,部分学生在积累了大量阅读素材后,若没有有效的思路点拨,很难转化为高质量的作文,容易出现素材堆砌、思路混乱等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在基于教材文本的基础上,从立意构思、结构搭建、表达技巧等多个方面进行写作指导,让学生明确写作方向和方法,并形成个性化写作思路,进而全面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例如,以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收录了《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等文本,聚焦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议论文写作能力。《拿来主义》针对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这一问题,既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极端做法,又否定了全盘接受的盲目态度,最终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拿来主义,充分展现出辩证立意的深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在之后的写作中借鉴此思路,避免非黑即白的片面观点。在表达技巧上,可以借鉴《拿来主义》中的比喻论证法,将外来文化比作大宅子,用孱头、昏蛋、废物比喻不同的态度,指导学生在写作时采用这种技巧增强作文的文化底蕴。《反对党八股》文章以先批判问题再提出方案的形式展开,先列举空话连篇、装腔作势等,最终再给出有的放矢、实事求是的整改方向,教师指导学生整合形成思辨性论文框架,使得写作结构更加严谨。通过具体的写作指导,学生能更加清晰地把握写作思路和技巧,进而写出逻辑严谨、内容充实的作文。

此外,教师还可将学生作文与课文进行对比,让学生直观发现自身在语言表达、结构逻辑、立意深度等方面的差距,通过对比学生能更清晰地理解作文好坏的标准,能够明确改进方向,进而提升写作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总结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更在于通过速写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深入研读核心素养育人目标,从语文阅读教材出发,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精髓,深化读写结合教材策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红梅 .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 [J]. 语文世界 ,2025,(21):80-81.

[2] 杨玉燕 . 高中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J]. 高考 ,2025,(03):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