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 学- 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一案六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曲洪娇
长春力旺实验小学
“教—学—评”一致性作为现代教学改革的关键指引方向,着重突出了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以及评价反馈三方面的协调配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凭借科学的教学模式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融合,“一案六学”这种模式借助“一案”对各类要素加以整合,依靠“六学”推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它与“教—学—评”一致性达到了高度的契合。文章从“教”的主导、“学”的激发、“评”的校正维度出发,构建起该教学模式,清晰明确了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实施路径,以此推动教学目标的切实实现、学习过程的高效开展、反馈的及时获取,为提高教学质量贡献了全新的思考角度。
一、锚定目标:以“教”为纲,构建一案统领的方向标
构建以“教”作为纲的“一案”时,应当把教学目标作为核心要素,使其符合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首先,要把宏观的课程目标进行细致拆解,转化为具体的课堂目标,清晰明确知识、能力以及情感层面的具体要求,从而为“一案”赋予清晰而明确的导向。接下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处理,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具有递进性的模块,保证每一个模块都能与目标维度相对应,以此避免出现教学内容碎片化的情况。与此同时要着重关注“一案”与前后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问题,预留出具有一定弹性的空间,用以应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动态变化 [1]。如此一来,“一案”便可以成为统领教学方向、保障教学目标得以切实落地的核心载体。
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中的“认识角”时,教师首先按照课程标准中“初步认识角,辨认直角、锐角以及钝角”的目标,把它细化为具体的课堂目标。在知识层面,可以阐述角的构成部分辨别角的种类;在能力方面要学会运用工具绘制角,比较角的大小;在情感维度,要激发学生对图形探索的浓厚兴趣。之后教师设计“角的探秘案”将其划分为“感知角—认识角—辨角画角”三个模块,在“感知角”模块,借助三角板、剪刀引导学生寻找角;在“认识角”模块,通过课件讲解角的组成和分类;在“辨角画角”模块,为学生提供工具并指导他们进行实践。与此同时,预留出具有灵活性的时间,倘若学生在区分钝角和直角方面存在困难,那么可以增设对比观察的环节,以此保证“一案”可以紧紧贴合预定目标,让前后的教学内容实现良好的衔接,进而成为指引教学方向的重要标志。
二、激活主体:以“学”为基,搭建六维互动的成长台
把“学”作为基础构建“六学”体系,应当对学生的主体性予以尊重,凭借六维的联动来加深学习的程度,“导学”借助问题的驱动,让学习的方向得以明确;“自学”提供学习资源,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互学”依靠合作任务来弥补学生认知方面的局限;“展学”搭建展示平台,用以强化知识的内化以及表达;“评学”通过多主体的反馈对学习过程中的偏差加以纠正;“固学”运用练习的方式,实现知识的迁移 [2]。六个方面彼此紧密相连、依次推进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学习链,促使学生在互动环节中积极主动地搭建知识体系、提升自身能力。
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时,教师依据“六学”构建教学体系:在“导学”环节,以“图形存在哪些特征”这样的问题来为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在“自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插图、模型图,让学生对图形的边、角数量进行标注并且做好记录;在“互学”环节,各个小组使用不同长度的小棒来拼摆图形,进而讨论边与边之间的关系以及图形的变形特点;在“展学”环节,小组派出代表通过模型进行展示,并且详细讲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知识点;在“评学”环节,教师针对学生表述的准确程度进行评价,学生之间相互对合作情况与思路进行评价;在“固学”环节,设计诸如“辨别小棒能否拼成三角形”“列举生活中稳定性应用的例子”之类的练习。借助六维互动这一方式,学生积极地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进而促使空间思维以及合作能力得以发展。
三、校准方向:以“评”为尺,织密三维反馈的监测网
将“评”作为衡量的标尺搭建涵盖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的评价体系,从而保证该体系可以与目标以及学习情况相适配。在知识评价方面借助提问以及检测的方式,对基础内容的掌握程度作出判断;能力评价则是依靠观察以及成果分析等手段,对发展水平进行评估;而情感评价是通过对氛围的细致观察,与自评与互评的方式,了解兴趣情况以及参与程度 [3]。评价得出的结果及时予以反馈,这为对“一案”进行调整、对“六学”加以优化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建立相关档案跟踪长期的发展情况,进而让评价成为推动“教”与“学”不断优化的一股动力。
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时,教师可以搭建三维评价体系。在知识维度方面,借助提出“平移旋转的变与不变”相关问题以及开展“画平移旋转图形”的检测活动,判定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以及操作的掌握程度;在能力维度上,对“设计图案”活动中学生所展现出的思路予以观察,同时剖析其作品的合理性,进而评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情感维度,留意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并且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否喜欢设计”、相互评价“思路创新性”,以此了解学生的兴趣以及合作意识。开展评价之后,如果学生在确定旋转中心点方面存在困难,那就立刻对“一案”的讲解时长予以调整,对“六学”互学的重点加以优化,并且建立评价档案跟踪后续的学习情况,从而让评价对教与学的优化起到推动作用。
结语
小学数学“一案六学”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以教定标、以学促思、以评校准”,实现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与评价的深度融合,破解传统教学脱节问题,为课堂注入活力。未来应当结合不同学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对实施策略予以细致化处理,增强教学目标、学习活动和评价这三者之间的动态适配程度,使该模式的内涵更为完善,如此一来,这个模式便能在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为基础教育改革给予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丹 .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行动模型 [J]. 课程 . 教材 . 教法 ,2024,44(07):95-101.
[2] 李晓宇 . 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读写算 ,2024,(08):53-55.
[3] 孙宽 .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分析 [J]. 读写算 ,2024,(09):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