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课堂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教学路径探索

作者

龙淑梅

新疆新源县别斯托别中学 835800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初中语文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重任。然而,当前初中语文课堂在传统文化教学方面仍存在内容单一、方法陈旧等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探索创新教学路径,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效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1 经典诵读润心田,古韵新声传千年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经典诵读活动扮演着赓续文化基因的关键角色。面对《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承载着民族精神密码的文本,教师需要依据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兴趣特点,精心筛选那些语言凝练、意蕴丰厚、易于引发共鸣的篇章。这类作品内在的韵律节奏与所营造的深远意境,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感知传统美学精髓的窗口,其潜移默化的力量有助于浸润心灵,逐步提升对文学之美的鉴赏眼光。突破单一朗读的局限至关重要,探索多元化的呈现方式能显著提升学生的投入度。例如《木兰诗》的教学,引入分组角色演绎,让学生通过模拟木兰及其家人的对话与行动来具象化情节,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比单纯背诵更能触及诗歌内核,深刻体认主人公身上闪耀的忠勇与孝义。配乐朗诵、情境再现等手段同样能营造出轻松而富有吸引力的氛围,使经典文本焕发新的生命力。定期举办诗词大会、诵读竞赛等活动,则能有效点燃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良性的竞技互动中收获成就感,无形中深化对文化传统的体认与归属感。经典诵读的价值远不止于语言技能的习得,它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浸润过程。持续接触这些历经时间淬炼的文字,如同与古人的智慧与情感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有助于青年学子在积累中沉淀,逐步构建积极的价值取向与人生信念。同时,这一过程对锤炼精准的语言表达、积淀深厚的文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个体未来的全面发展铺设坚实的基石。

2 情境课堂搭桥梁,穿越时空品文化

情境教学构建的具象化认知空间显著促进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沉浸式渗透。初中阶段学生面对抽象文化概念时往往存在认知隔阂,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可有效消解时空距离。以《社戏》教学实践为例,戏剧场景的三维重建使宋代社火仪式从文字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立体场域。学生通过角色分配机制参与祭祀乐舞的排演过程,手持仿制傩戏面具完成驱疫纳吉的仪式动线。这种具身认知体验触发多重感官协同,使 " 箫鼓追随春社近 " 的文本意境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记忆。教学现场可见这样的场景:扮演巫祝角色的学生诵读祝祷词时,方言韵调与青铜器投影形成声光互文;担任乐工的学习小组敲击编磬复刻《周礼》记载的 " 阴竹之管 " 律动。当虚拟戏台全景呈现社祭场景时,空气里松脂燃烧的气味模拟装置同步启动。这种全息化情境设计超越传统文本解读范式,使文化基因在行为复现中获得活性传承。参与者不仅理解戏剧冲突的叙事结构,更在肢体动作中内化" 敬天法祖 " 的伦理内核。教育神经科学相关研究证实,多模态情境刺激能激活大脑海马区与感觉皮层的深度连接。当学生佩戴麻绳编织的绶带演绎乡饮酒礼时,触觉反馈系统实时记录礼仪动作的完成度。这种具象化训练使《礼记》记载的 " 奉席如桥衡 " 等仪轨要求转化为肌肉记忆。情境化教学架构的文化实践场域具有认知脚手架功能。京剧脸谱绘制工作坊中,学生调配矿物颜料时理解 " 红忠紫孝 " 的色彩符号学;传拓实践环节的宣纸浸润过程揭示金石碑刻的传播机制。这些体验式学习模块构建的知识图谱,使传统文化元素从学科知识转化为生命经验。当学生在清明习俗实践活动中制作青团时,植物染料的萃取过程自然衔接《诗经》" 采蘩祁祁 " 的劳作场景,实现文化基因的活态承继。

3 多元活动展风采,文化传承共担当

传统文化教学的生命力远非教室围墙所能局限,其活力的真正焕发呼唤着向更广阔课外时空的延伸。这种延伸的核心在于设计并推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使年轻一代亲身沉浸其中,逐步体认并主动肩负起文化延续的使命。学校层面的主动性不可或缺,定期策划诸如传统文化节庆、专题文化讲座以及实物文化展览等富有吸引力的载体,为学生搭设一个既能展现个人才情又能自由交流互鉴的鲜活场域。在传统文化节庆的特定氛围里,学生创作的书法墨迹、绘画丹青、匠心手作等成果得以集中呈现。这些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技艺的展示,更深层地凝结着丰富的传统审美意趣与文化符号。置身于这样的展示与交流现场,学生个体之间自然而然地形成学习与启发的双向通道,彼此观摩,互相激发,共同推动对传统文化内在魅力的感知深度与欣赏层次的提升。走出校门,组织学生探访承载历史信息的博物馆、饱经沧桑的古迹遗址,是另一种不可或缺的深度体验。在这些沉淀着时光的场所中,学生得以直接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传统积淀的厚重与博大精深。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文物的精微之处,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语境,尝试解读其中蕴含的文化密码,使得学习过程在真实场景中自然发生,在亲身经历中实现认知的深化与精神的成长。更进一步,鼓励并支持学生直接投身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务之中具有深远意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实地调研、协助开展相关知识的普及宣传活动等具体工作,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自己并非文化的旁观者,而是活态传承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种角色认同的建立,对于激发其内在的责任感至关重要。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显著充盈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外延。

综上所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经典诵读、情境课堂、多元活动等创新教学路径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季剑. 寓教于乐:游戏化教学融入初中语文课堂的策略分析[J].汉字文化 , 2025, (12): 140-142.

[2] 蒋亚兰 , 王升 . 构建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 [J].赤峰学院学报 (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46 (05): 111-114.

[3] 刘建锋 . 构建学习任务群 创设阅读新课堂——以统编初中语文古代山水游记为例 [J]. 语文教学通讯·D 刊 ( 学术刊 ), 2025, (05): 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