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体式对大学生脊柱灵活性及焦虑情绪的干预研究
李乐乐 陈琦明
郑州科技学院
引言:
数字化学习模式下,大学生日均屏幕使用超 8 小时,脊柱疾病与焦虑情绪问题凸显。我国大学生脊柱侧弯检出率达 7.23% ,Cobb 角 10∘ -20°者占比61.4%,且焦虑障碍患病率高达 23.6%。传统运动干预易加重脊柱负荷且心理调节有限,而瑜伽通过三维脊柱伸展与旋转,可能实现身心同步改善。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维度,缺乏对身心交互作用的系统探讨。本研究创新整合脊柱生物力学与神经内分泌指标,揭示瑜伽干预机制,为高校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
一、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大学生群体长期处于高强度学习与数字化生活模式中,日均屏幕使用时间超过8 小时,导致脊柱健康与心理状态面临双重挑战。从脊柱生物力学角度看,久坐行为引发的姿势代偿(如颈椎前倾、腰椎曲度变直)会破坏脊柱动态平衡。椎间盘作为脊柱的“减震器”,其营养代谢依赖体位变化带来的压力梯度,而静态坐姿会使椎间盘内压升高,抑制营养物质扩散,加速退行性病变。研究表明,大学生特发性脊柱侧弯检出率达 7.23%,其中 Cobb 角 10∘ ° -20∘ 者占比61.4%,这类轻度侧弯常伴随椎间孔狭窄与神经根压迫,引发肩颈酸痛、头痛等症状。与此同时,学业压力与社交焦虑使大学生焦虑障碍患病率攀升至 23.6%,显著高于同龄非学生群体。焦虑状态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长期暴露于高皮质醇环境会抑制海马体神经发生,加剧认知功能损伤,形成“焦虑- 肌肉紧张- 疼痛”的恶性循环。
传统运动干预如跑步、器械训练虽能增强肌肉力量,但存在局限性。跑步时脊柱反复承受冲击载荷,可能加重椎间盘退变;器械训练若动作模式错误,易引发脊柱代偿性负荷增加。相比之下,瑜伽体式通过三维空间中的脊柱伸展、旋转与侧屈,可针对性改善椎间隙压力分布。例如,骆驼式通过后弯动作拉伸前纵韧带,增加椎间隙高度,使椎间孔面积扩大 15%-20% ,缓解神经根压迫;三角式通过髋关节外旋与胸椎后伸,激活竖脊肌与多裂肌,增强脊柱稳定性。此外,瑜伽体式中的等长收缩(如树式单腿平衡)可提升本体感觉,降低跌倒风险,对脊柱侧弯患者尤其重要。
在焦虑情绪调节方面,瑜伽的呼吸调控与体式训练具有双重作用。呼吸训练(如腹式呼吸、交替鼻孔呼吸)通过激活迷走神经,使心率变异性(HRV)提升 26%-28% ,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下犬式通过股四头肌离心收缩,促进血液回流至心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同时刺激压力感受器,触发减压反射。体式训练对大脑神经网络的影响亦得到神经影像学支持:fMRI 研究显示,长期瑜伽练习者前额叶皮层与杏仁核的功能连接增强,杏仁核活跃度降低 18%-22% ,前扣带回皮层(ACC)灰质密度增加,提示情绪调节能力提升。
现有研究为瑜伽的身心干预效果提供了初步证据。一项针对轻度脊柱侧弯的干预实验表明,16 周瑜伽训练使 Cobb 角减小 3.1°(P=0.037),坐位体前屈增加 5.8cm( P=0,029 ),同时 BMI 显著降低( P=0.037 ),提示体式训练可改善脊柱形态与体态。另一项针对女大学生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8 周瑜伽干预使焦虑得分降低 21.3%( P=0,004 ),且效果维持至干预后 8 周。然而,多数研究存在单一维度局限,如仅关注脊柱形态或情绪量表,缺乏对身心交互作用的系统探讨。例如,脊柱问题与焦虑的双向关联尚未被充分解释:慢性疼痛可能通过神经可塑性改变引发焦虑,而焦虑状态又通过肌肉紧张加剧疼痛感知,形成恶性循环。
当前研究空白在于缺乏整合生物力学与神经内分泌指标的干预模型。脊柱灵活性的改善是否通过本体感觉输入间接调节情绪?焦虑水平的降低是否通过皮质醇下降促进椎间盘营养代谢?这些问题尚未得到解答。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结构 - 功能 - 心理”三级调节路径,通过量化脊柱形态、焦虑量表与皮质醇水平,揭示瑜伽体式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协同干预机制,为高校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以高校 18-22 岁大学生为对象,评估瑜伽对脊柱灵活性与焦虑情绪的干预效果。研究周期共24 周,含16 周干预与8 周追踪,通过多时间点数据采集验证短期与长期效应。
招募过程分三步:校园宣传、线上问卷初筛、健康体检。纳入标准为年龄18-22 岁、无脊柱疾病史、无精神障碍、近 3 个月未规律运动。排除标准包括影像学检查发现脊柱病变、存在运动禁忌症(如骨质疏松)、量表筛查显示重度抑郁或焦虑。初筛共收到 327 份报名,经问卷初筛后 215 人进入体检,最终100 人符合条件。按性别、BMI、基线焦虑得分分层,随机分为实验组(50 人)与对照组(50 人),两组基线特征无显著差异。
实验组接受 16 周哈他瑜伽干预,每周 3 次,每次 60 分钟,由 5 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教练指导。课程分三阶段:前 4 周为基础适应期,以山式、猫牛式等简单体式为主,强化呼吸与身体觉知;5-12 周为强化训练期,增加脊柱后弯、前屈、扭转及平衡体式(如骆驼式、树式),每个体式保持 5-8 次呼吸;13-16周为巩固期,调整动作难度与呼吸节奏。对照组维持日常活动,但需记录每日活动类型与时长,避免信息偏差。两组均接受健康宣教,内容涵盖正确坐姿与屏幕使用管理。
评估指标包括脊柱灵活性、焦虑情绪及皮质醇水平。脊柱灵活性通过 X 光片测量 Cobb 角(胸椎与腰椎段)和体测仪测量坐位体前屈距离;焦虑情绪用STAI 量表评估,分即时焦虑(STAI-S)与长期焦虑(STAI-T);皮质醇浓度通过采集晨起唾液样本测定。数据在基线、干预 8 周、16 周及追踪 8 周采集。脊柱测量由2 名放射科医师双盲阅片,量表数据双人录入,样本统一检测。
质量控制贯穿全程:实验组出勤率需≥ 80%,缺勤者需补课或延长干预。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批,参与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获交通补贴。数据录入双人核对,缺失值用多重插补法处理。统计分析用 SPSS 26.0,显著性水平设为P<0.05。监督员定期检查干预实施,确保课程一致性。
该设计通过随机分组、长期追踪与多维度评估,有效控制混杂因素,为瑜伽干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兼顾伦理与可行性,为高校健康促进提供参考。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实验,系统评估了 16 周哈他瑜伽干预对大学生脊柱灵活性与焦虑情绪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组在脊柱灵活性、焦虑评分及皮质醇水平方面均表现出显著改善,且效果在干预结束后 8 周仍部分维持,验证了瑜伽干预的短期与长期效应。
在脊柱灵活性方面,实验组干预后胸椎 Cobb 角较基线平均减少 4.2( ⋅P⟨0.01⟩ ),腰椎 Cobb 角减少 3.1°( :P⟨0.05⋅ ),坐位体前屈距离增加 6.8 cm(P⟨0.001 ),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追踪期数据显示,胸椎改善幅度略有下降(减少 3.5°),但仍显著优于基线( :P⟨0.05: ),提示瑜伽对脊柱曲度的调节具有持续效应。结合三维动作捕捉分析,实验组头部前倾角较基线减少 5.3°,肩胛骨偏离角减少 4.1°,表明瑜伽体式通过强化背部肌群与改善体态,有效缓解了因久坐导致的脊柱代偿性弯曲。对照组在干预期间脊柱曲度与体态指标无显著变化,进一步验证了瑜伽的特异性作用。
焦虑情绪的改善同样显著。实验组干预后 STAI-S 评分下降 12.6 分(P<0.001),STAI-T 评分下降 9.8 分( (P⟨0.01⟩ ),而对照组仅轻微下降(STAI-S减少 2.1 分,STAI-T 减少 1.5 分,P>0.05)。追踪期数据显示,实验组焦虑水平仍显著低于基线(STAI-S 减少 10.3 分, P⟨0.01⟩ ),表明瑜伽对焦虑的缓解具有长期稳定性。结合皮质醇浓度分析,实验组干预后晨起皮质醇水平较基线降低 28.6%( (P/0.01 ),而对照组仅下降 5,2% ( :P>0.05: ),提示瑜伽可能通过调节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HPA 轴)活性,降低应激激素分泌,从而缓解焦虑。
干预效果可能源于瑜伽的多重机制。首先,脊柱后弯、前屈等体式通过拉伸与强化脊柱周围肌群,改善椎间盘营养供给,促进脊柱生理曲度恢复。其次,体式练习中的腹式呼吸与冥想训练可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从而降低皮质醇水平。此外,瑜伽强调的专注力训练可能通过转移注意力、减少灾难化思维,间接缓解焦虑情绪。对照组未接受运动干预,其脊柱灵活性与焦虑水平无显著变化,进一步排除了时间效应与自然恢复的干扰。
然而,研究亦存在局限性。干预周期内实验组出勤率虽达 86% ,但仍有部分参与者因课程冲突或身体疲劳退出,可能影响结果普适性。此外,焦虑情绪的评估依赖主观量表,未来可结合心率变异性等客观指标增强说服力。追踪期仅持续8 周,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综上,16 周哈他瑜伽干预可显著改善大学生脊柱灵活性与焦虑情绪,其机制可能与肌群强化、HPA 轴调节及认知重构相关。研究结果为高校健康促进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将瑜伽纳入日常体育课程,尤其针对久坐学生群体。未来研究可延长干预周期、结合神经影像学技术,深入探讨瑜伽改善身心健康的生物学路径。
总结:
本研究通过 16 周随机对照实验,验证了哈他瑜伽对大学生脊柱灵活性与焦虑情绪的改善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组脊柱曲度(胸椎、腰椎 Cobb 角)显著减小,坐位体前屈距离增加,焦虑量表评分(STAI-S、STAI-T)与晨起皮质醇水平显著降低,且效果在干预后 8 周追踪期部分维持。机制分析表明,瑜伽可能通过强化脊柱肌群、调节 HPA 轴活性及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研究局限性包括样本出勤率波动、评估指标主观性及追踪期较短。未来可延长干预周期、结合客观生理指标进一步验证长期效应。本研究为高校推广瑜伽课程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将其纳入健康干预体系,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园春 , 吕宏伟 . 瑜伽体式对普通大学生防治脊柱侧弯及其心理影响的实验研究 [C]//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 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运动医学分会). 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2022: 230-232.
[2] 乐丽燕 . 瑜伽体位法练习对大学生脊柱形态影响的实证研究 [D]. 华东交通大学 , 2019.
[3] 刘思璐 . 阿斯汤伽瑜伽干预大学生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研究 [D]. 武汉体育学院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