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思维路径研究
仓木啦
拉萨市第一小学 850000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在培养学生法治思维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践体验等。因此,探索有效的培养路径,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思维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课程融合拓视野,法治案例入课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构成具有内在多样性特质,关联着道德养成、法律认知以及社会生活理解等多个核心领域。推进学生法治思维的有效培养,关键在于实现课程内部不同维度知识的实质性贯通,此举有助于显著扩展学生的认知边界。孤立地呈现法律条文不符合教学要求,讲解法律条文时教师需要与道德培育环节、日常社会现象建立起紧密联系链条。讨论“诚实守信”这项品质,作为社会交往基础要素,教师适时引入现实法律判例具备操作性;学生通过案例能够认识到,法律框架内存在不诚信行为可能引发的负面法律评价,合同履约失败产生法律追责就是典型情形。这意味着学生不仅从伦理角度理解诚信的价值,也能清晰地感知法律体系对该原则的强制约束力。选择恰当的法治实践案例进入教学场景本身构成了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手段。案例筛选标准必须兼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其当前的思维认知水平。涉及“交通安全法规”的教学活动,优先考虑校园周边真实发生的交通事故事例具有现实意义;针对事故成因分析以及违反规则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行探讨,学生由此获得深刻印象:遵守交规不仅是个人安全屏障,更是对他人生命权利的基本尊重。案例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自主观点的阐述与碰撞必不可少,鼓励他们表达见解促进分析能力的生长,法治思维在这种持续浸润中无形地获得了锻炼机会。课程融合的深度直接关系到视野拓展的实际效果,案例的选择与切入时机深刻影响课堂参与度。法律知识的传递需要依托具体情境才能避免抽象化,道德判断力的提升往往受益于法律后果的认知补充。真实案例的震慑力或启发性远超过单纯规则陈述,讨论环节激活的思维活动是理解法治内涵的核心路径。教师角色在于搭建案例与知识点的桥梁,学生角色在于通过桥梁实现认识的跨越。法律责任的认知强化了道德自律,道德反思又深化了对法律精神的理解。
2 活动体验促内化,法治实践塑思维
法治观念的内化过程,理论传授固然构成基础环节,实践活动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学生亲身参与法治相关活动,能够直接感知其力量,从而推动观念向内在认知转化。教育机构可能考虑安排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例如“法治演讲比赛”、“法治手抄报比赛”以及“法治情景剧表演”等。在“法治演讲比赛”中,参与者通常需要选定感兴趣的法治议题进行深入探究,精心准备讲稿,最终通过口头表达阐述个人对法治的理解。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参与者的语言组织与思维辨析水平,其准备阶段本身也深化了对法治知识的掌握。“法治手抄报比赛”则要求参赛者搜集整理资料,构思版面设计,将法治知识以视觉化、具象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在此过程中,信息整合能力与创意构思能力得到了锻炼。“法治情景剧表演”往往能产生较好的实践效果。学生可以依据已习得的法治知识,自主创作并排演一些情景短剧,内容可涉及“模拟法庭审判”或“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等场景。表演者为了准确呈现剧情,必须深入解读相关法律条文与法治原则,尝试将其应用于设定的具体情境,这无疑加深了对法治内涵的体认。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学生得以切身体验在法治框架下各主体所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这种体验有助于增强对法治的敬畏感。同时,情景剧的排演过程通常需要参与者密切协作,无形中培养了团队精神,表演技巧也可能获得提升,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积极影响。
3 家校协同聚合力,法治氛围共营造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思维的培育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紧密协作。家庭环境作为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家长的角色无可替代。学校层面需要主动搭建沟通桥梁,借助家长会议、家长学堂等渠道,向家长群体阐明法治教育的核心价值,提升其法律认知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学校应提供具体可行的指导,例如教授家长如何在日常对话中融入法律议题讨论,如何有效引导孩子理解并遵守家庭内部规则体系。家长自身的言行示范具有深远影响力,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社会公德与家庭伦理规范是最基本的要求。家长过马路时严格遵守交通信号,杜绝闯红灯与逆行行为;在人际交往中坚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权利,这些日常实践构成了生动的法治教育素材。家长还需细致观察子女行为模式,及时发现偏差并予以引导修正。当孩子面临人际冲突,家长有责任引导其运用合法合理途径解决争端,坚决摒弃暴力或任何非法手段。法治氛围的营造是家校双方的共同责任。学校可在校园内设立法治知识宣传栏、法治文化展示区,通过法治名言警句的视觉呈现,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法治文化浸润。家庭内部,家长可协同子女观看法治题材影视节目、共读法律普及读物,定期开展法治主题的家庭讨论活动。此类活动能让孩子在家庭场域中持续感知法治的存在,强化其对法治价值的内心认同和归属感受。唯有家校双方建立深度协同机制,方能形成稳固的教育合力,为学生法治思维的健康发展创设最优环境。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思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法治思维,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成为具有法治素养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 任维生 . 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开放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5,(11):70-72.
[2] 彭中秋 . 艺术化表达方式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价值观引导效果的微观影响分析 [J]. 艺术教育 , 2025,(S1):207-208.
[3] 贺小姝 , 欧玲 .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J]. 教育观察 , 2025,14(11):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