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封山育林在森林资源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谢小勇
新宁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 湖南新宁 422700
目前全球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森林资源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培育与保护关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封山育林作为一种传统、有效的森林资源培育方式,在整个森林资源培育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封山育林在森林资源培育中的地位
封山育林是森林资源培育的基础工程,主要以自然恢复为主,通过封禁的手段限制人类对特定区域森林的干扰,为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创造条件(如图 1 所示)。与人工造林相比,封山育林充分利用原有林地的种子库、土壤条件和自然生态潜力,有利于实现森林资源培育的低成本、高效益发展目标。目前已经有许多山区的森林资源在经过封山育林后,从稀疏的残次林逐渐恢复为结构复杂、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后续的森林资源综合培育和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1 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也是森林资源培育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森林资源培育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内容较多,包括造林、抚育、保护等多个阶段。封山育林贯穿于森林资源培育的始终,在造林前通过封山可以改善立地条件,提高造林成活率,而在造林后,封山育林能够避免幼林受到人为破坏和牲畜啃食,促进林木的健康生长[1]。对于成过熟林,封山育林有利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其与人工造林、森林抚育等措施相互配合、相辅相成,以便共同构成完整的森林资源培育体系。
2 封山育林在森林资源培育中的重要作用
2.1 生态效益显著提升
封山育林能够有效增加森林植被覆盖度,尤其是随着封禁时间的延长,原有林地中的种子开始萌发,幼苗幼树逐渐生长,植被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森林植被覆盖度的提高,能够增强森林的水土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在封山育林区域,土壤侵蚀模数与未封育区域相比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不仅能够保护土壤资源,而且还能够减少河流泥沙含量,进而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封山育林对改善区域气候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森林通过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增加降水,而茂密的树冠层能够阻挡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形成局部小气候。此外,森林还具有净化空气的功能,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吸附空气中的粉尘和有害气体,改善空气质量,为人类和其他生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2.2 保护生物多样性
封山育林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相对稳定和安全的栖息环境,在封禁区域内,人类活动减少,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得以扩大,对栖息地质量进行改善。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在封山育林区域内的数量逐渐增加,生物种群结构更加稳定,尤其对保护濒危物种起到了积极作用 [2]。封山育林还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演替和进化,增加物种的丰富度,随着森林生态系统的逐步恢复,不同的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相互作用、协同进化,逐渐形成复杂多样的生态关系,促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和健康。
2.3 社会经济效益有所提升
从长远角度来看,封山育林能够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上,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不断提升,为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对丰富的资源保障。经过封山育林的区域,木材蓄积量增加,林下经济也得到了发展,有利于为当地居民带来相对较为可观的经济收入 [3]。此外,封山育林区域优美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吸引大量游客,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而由于生态旅游的兴起不仅能够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还能够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有利于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3 森林资源培育中强化封山育林地位和作用的措施
3.1 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
以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为核心工具,对目标区域进行全方位、高精度的资源与环境调查,并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快速获取森林覆盖面积、植被类型、地形地貌等宏观信息。与此同时,借助GIS 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实地勘察,详细记录土壤类型、水文条件、气候特征等数据,构建包含森林资源现状、生态功能需求、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数据库。根据调查结果,按照生态重要性、森林资源基础等标准,将区域划分为重点封育区、一般封育区和暂缓封育区[4]。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水源涵养关键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区等,划定为重点封育区,实施长期严格封禁,禁止一切非保护性的人为活动,保证生态系统能够在不受干扰的环境下自然修复。而在森林资源有一定基础、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区域,设定为一般封育区,利用轮封轮育等方式,促使生态恢复,并合理安排适度的资源利用活动。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对近期有重大建设项目规划或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区域,将其列为暂缓封育区,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封育。
3.2 完善管理与监测体系
完善封山育林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封山育林区域的范围、保护措施、禁止行为以及违反规定的处罚标准,结合各地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封山育林管理条例,对擅自进入封育区放牧、砍伐、开垦等破坏性行为进行严厉惩处,为封山育林工作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还要建立健全封山育林的责任制度,明确政府、林业部门、基层组织以及个人在封山育林工作中的职责和义务,形成权责清晰、分工明确的管理格局。在此基础上,推行多元化管理模式,其中政府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整合林业、农业、环保等部门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参与封山育林,通过设立志愿者服务团队、开展公益认养活动等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封山育林的积极性。此外,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比如利用网格化管理来将封山育林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
专人负责,以此来实现精细化管理。
另外,使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等多种监测手段,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封山育林监测网络。在封山育林区域内合理布设地面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空气质量等生态环境指标,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提供数据支持。结合监测数据和生态效益评估结果,为封山育林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当监测到某个封育区域出现病虫害爆发的迹象时,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危害程度以及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 [5]。在制定封山育林规划和年度计划时,参考历史监测数据和发展趋势,合理确定封育区域、封育方式和封育期限,并利用数据模拟技术,对不同管理措施和决策方案可能产生的效果进行预测和评估,以便从中选择最优方案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3 加强科技支撑与创新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封山育林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封山育林监测的智能化,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各类监测设备连接成网络,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和处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海量的监测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发现森林生态系统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或者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卫星遥感影像和无人机影像进行分析,自动识别森林火灾、病虫害等灾害的发生区域和程度,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此外,还可以开发智能监测平台,实现对封山育林区域的实时监控、数据管理、分析决策等功能,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另外,建立统一的封山育林监测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不同部门、不同监测手段获取的数据共享与整合,以此来打破数据壁垒,促进林业、气象、环保等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与合作。通过数据共享能够更全面了解封山育林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为综合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并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强调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比性。
3.4 推动社区参与和利益共享
在封山育林项目规划阶段,成立由社区代表、林业部门、专家组成的联合议事会,让社区居民参与封育区域划定、管护措施制定等关键决策,并定期召开社区听证会,对封山育林的政策调整、项目变更等重大事项进行公开讨论,充分吸纳社区意见。政府设立专项生态补偿基金,根据封山育林区域面积、生态价值等因素,对社区进行经济补偿,积极探索将封山育林产生的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收益,逐渐让社区参与到收益分成当中。结合社区实际,引导发展替代产业,减少对森林资源的依赖,对传统依赖木材采伐的社区,适当扶持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产业,而对具有旅游资源的社区则要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民宿经济,帮助社区不断壮大和发展其各自产业。另外,定期组织林业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或者邀请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深入社区,开展封山育林政策解读、生态保护知识讲座,增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科学管理水平。最后引导社区成立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合作组织,提高社区居民的组织化程度,以此来实现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的目标。
3.5 强化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
在森林资源培育过程中,封山育林作为生态修复与资源保护的重要举措,只有强化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才能充分发挥封山育林在森林资源培育中的核心作用,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基于此,首先要建立政策执行考核机制,将封山育林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定期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并加强监督检查,成立专门的督查小组,对封山育林区域进行定期巡查和不定期抽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违反封山育林政策法规的行为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以此来强调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其次,相关部门要将封山育林纳入财政预算重点支持领域,逐年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并设立封山育林专项财政资金,满足封育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种苗采购、管护人员工资发放、技术培训等方面需求。还要优化财政资金分配方式,根据封山育林区域的生态重要性、面积大小、建设难度等因素,科学分配资金,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外,开发与封山育林相关的绿色债券、碳汇交易、生态保险等生态金融产品,发行封山育林专项绿色债券,筹集社会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并建立碳汇交易市场,鼓励封山育林区域通过碳汇交易获得收益,不仅能够降低封山育林项目的风险,而且还能够吸引更多资金投入。为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要制定封山育林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审批流程、拨付方式、监督管理等内容,并实行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挤占资金。最后定期公开封山育林的资金来源、支出项目、金额等使用情况,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并设立举报电话和邮箱,鼓励公众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以此来保证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
4 结语
封山育林一直都是森林资源培育中的重点,也是不可忽视的核心,所以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要意识到封山育林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对封山育林的重视,并完善与其相关的制度体系,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实现森林资源的合理培育和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 王西江 , 丁立立 , 王耀 . 林业工程技术在森林培育中的创新应用 [J]. 农村科学实验 ,2024,(21):111-113.
[2] 纪瑞静 . 林业工程技术在森林培育中的创新与作用 [J]. 新农民 ,2024,(20):109-111.
[3] 纪鹏 , 蔡德万 , 隋士凤 . 提高森林培育质量、完善森林生态建设对策研究——以招远市国有罗山林场为例 [J]. 林业科技情报 ,2023,55(04):142-144.
[4] 史则自 . 封山育林在林业保护森林发展方面的价值探析 [J]. 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06):52-54.
[5] 谈明发 . 青海省封山育林在森林资源培育中的作用研究 [J]. 农家参谋 ,2022,(13):165-167.
作者简介:谢小勇(1970.12-),男,汉族,本科,高级工程师,湖南邵阳,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等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