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策略
魏爽
长春高新第二实验学校 130103
引言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中指出,新课改背景下的体育课程正在从“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并且倡导“注重教学方式改革”。在此背景下,引入与改革游戏化教学具有现实意义。然而,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应用尚未形成完善的模式,还需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一、聚焦全面发展,明确游戏化教学方向
新课标中强调:“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实现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健全人格品质 ...... 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从这一视角来看,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的实施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运动技能,更是为了推动其全面发展。这要求教师重新审视游戏化教学的定位,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明确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例如,跑步是一项基础、重要的体育项目,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聚焦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新审视跑步教学的重要价值,并基于此来确定游戏化教学的方向,需要从核心素养角度来进行思考。即:掌握跑步的基本技术,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和爆发力;形成定时运动的良好生活习惯;锻炼学生勇往直前、拼搏向上的精神,塑造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样的教学方向为游戏化教学提供了基调,使其能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教材融合趣味,创新游戏化教学内容
体育运动项目对学生的体能要求较高,因此对不少学生来说,体育课堂的特征是“累”。当课堂失去趣味时,学生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逃避心理。为解决此问题,教师需要针对教材内容引入趣味元素,以此来改良、创新游戏化教学的内容,使得游戏化教学能够时刻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成为学生学习内驱力的产生来源。
例如,除了运动技能之外,体育与健康课程还指向健康知识的习得,而这正是传统体育教学中所容易忽视的。基于此,将体育健康知识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关键内容,并融合游戏化教学,教师可以引入趣味竞答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自选关卡与对手进行竞答,挑战成功即可以晋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使得枯燥的理论学习成为学生主观动机支持下的自主学习行为。
三、分层教学指导,充实游戏化教学过程
即使是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体能、运动能力等方面也都会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对这种差异的忽视使得游戏化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被边缘化。对此,就需渗透分层教学理念,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宜难度的游戏活动,或额外为其提供游戏指导,确保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并在其中获得发展与成长。
比方说,立定跳远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一项内容,对学生的爆发力、弹跳力等要求较高。在游戏化教学背景下,教师可以引入分层教学理念。例如,教师先对班级学生的水平进行前测,并将其合理划分为不同的小组。之后再根据不同小组学生水平来为其设置不同难度的游戏活动。如,体质较好,具有基础爆发力、弹跳力的学生即可以参与立定跳远的比赛游戏。而那些体质较差,爆发力、弹跳力也比较薄弱的学生,则可以参与专项游戏活动来针对性的补足。如,体质较差的可以从散步、跑步等运动起始,逐步锻炼体能。这样的分层活动避免了过高要求对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留给了学生缓缓成长的空间,是游戏化教学本源思想的集中体现。
四、过程评激赋能,促进游戏化教学发展
新课标要求“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注重构建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体系”。基于此,优化游戏化教学的评价模式,提升评价实效,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游戏过程,而不是单一凭借学生的游戏成果来定义学生的得失。
举例来说,在专项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不同的评价主体,从不同的关注角度出发对学生展开综合评定。例如,大多数体育游戏都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的,小组之间的成员最为清楚彼此的参与状态,因此就可以借助互评去了解学生的过程参与情况,包括团结协作的意识与能力,学习的主动性等。教师评价更具专业性,因此可以通过过程观察与结果审视两种方式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进行评价。而家长则可以注重学生在课后运动习惯的形成,着眼于学生健康行为的培育。
结语
游戏化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新型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增强学生运动过程的趣味性,从而唤醒学生的运动内驱力。针对现如今游戏化教学中单一注重趣味、部分学生被边缘化等现实问题,探索新型游戏化教学评价模式,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
参考文献
[1] 商文婷 . 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策略研究 [J].智力 ,2021,(10):161-162.
[2] 刘康 . 谈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的开展 [J]. 新智慧 ,2021,(0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