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中国古代史为媒,塑造学生的“三个认同”

作者

吴雯茜

平潭职业中专学校 350400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课程目标”这部分内容中,提到“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知中国国情,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了强化学生以中国古代历史为视角,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观念,教师从古代王朝对边疆的管辖、古代王朝对民族间的交流以及古代王朝的优秀文化表现等入手,使学生强化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三重认识,塑造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从边疆管理入手,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

祖国的西北、东北、西南、东南等边疆地区,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对这些历史的知识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中国的强大,以及治理边疆的合理之处,更容易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溯源,强化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在实际的落实上,教师可以从时空观念入手,立足于古代中国对边疆管理的过程和措施,使学生强化对国家的认同。[1]

例如,在开展关于“清朝对边疆管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从空间入手,让学生了解清朝对古代中国东北、西北、西南以及东南边疆的措施,使学生感受到古人治理边疆的智慧,加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在实际的落实上,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清朝对上述边疆区域的治理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结合课本知识以及掌握的历史知识,梳理四个区域的措施,使学生在形成时空观念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为了辅助学生系统性梳理,教师引入如下表1:

表 1

通过从清朝的边疆管理入手,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待边疆管理的措施,使学生认识到边疆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部分,更让学生体会到古人治理边疆措施的灵活性、实效性,使学生形成国家认同。

二、从民族间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中,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往、交流和交融的状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以及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交融。这些民族之间的交流,既是中华民族共融的呈现,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民族的认同。基于此,教师从民族之间的交流入手,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2]

例如,在开展“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从唐朝处理边疆的民族关系入手,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将重点放在“文成公主入藏”和“回鹘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在“文成公主入藏”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中,教师设置如下问题:松赞干布是谁?他为什么要遣使求婚?为什么人们至今还在怀念文成公主?唐蕃和亲有何历史意义?请列举唐蕃之间友好关系的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在此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有方向、有重点,并在讲解结束后,学生给出如下答案:因为仰慕中原文化,所以松赞干布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怀念文成公主的原因在于,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物品;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在具体实例上,学生举出“刻立唐蕃会盟碑”。在“回鹘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阐释与唐朝的关系,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给出如下答案:在政治方面,唐玄宗册封回鹘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在经济上,与唐朝贸易频繁,回鹘用马匹换唐朝的绢帛;在军事上,回鹘曾出兵帮助唐朝,平叛安史之乱。通过唐朝与回鹘、西藏的民族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历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三、借优秀文化表现,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促进我国各个方面的发展,对世界的文化发展也形成巨大影响。在培养学生文化认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中国古代重大文化入手,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的巨大意义,并启发学生思考优秀文化产生的内因,使学生在历史文化学习中学会思考,强化学生的古代文化自信心。

例如,在开展“宋元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的教学中,教师从中国宋元时期的三大发明入手,让学生了解三大发明的基本知识,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塑造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在印刷术的教学上,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与雕版印刷术相比,它的优势是什么?在指南针的教学上,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我国在北宋之前,用于指方向的工具是什么?在火药的教学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为:请列举从唐到元,火药以及火药器的发展成就。在结束上述问题后,教师引入如下材料: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 英] 培根《新工具》

请分析我国的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哪些巨大作用?为什么这些发明会出现在我国?请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和历史传承四个方面分析。

通过上述优秀文化的呈现,让学生真正以我国古代的三大发明为荣,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可中华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心。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历史“三个认同”的教学中,教师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三个角度入手,并让学生从历史的时空视角、历史史料以及历史解释等切入,让学生不仅掌握历史知识,更掌握历史思维,强化学生的三个认同,塑造学生的家国情怀,实现历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宋学立. 金元全真教政治认同的历史考察[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71-81.

[2] 贺满芳 . 厚植家国情怀,弘扬传统文化——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为例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1(1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