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与跨学科融合的路径分析
王路
西安市八一民族中学 710111
引言
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的深化实施,数学教育正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大单元教学通过整合知识脉络、重构学习逻辑,为跨学科融合提供了结构化载体;而跨学科融合则通过打破学科边界,赋予数学以现实生命力。高中数学教材以“主线—主题—单元—核心内容”为脉络,系统渗透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为跨学科实践提供了天然的课程土壤。本文以该版本教材为研究对象,结合多学科融合案例,探索数学大单元教学中跨学科融合的创新路径。
一、理论建构,大单元教学与跨学科融合的内在联结
大单元教学秉持“整体性”原则,注重知识体系的逻辑自洽与能力进阶的梯度设计。数学教材巧妙编排“函数应用”“概率与统计”等主题单元,把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融入真实问题情境,为跨学科融合筑牢认知根基。以“三角函数”单元为例,教材以潮汐预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函数模型剖析物理现象,自然地将地理学科的海洋运动规律与物理学科的简谐振动理论相衔接,达成数学工具与科学思维的双向深度渗透。
跨学科融合的本质在于“问题导向的知识重构”。当数学与物理、化学等学科交汇,数学便摆脱了抽象符号的单一形象,成为解释自然规律的通用语言。如在解析几何单元,引入物理学中的抛体运动轨迹方程,学生借此既能深刻理解二次函数的几何意义,又能直观领略数学在运动学中的强大解释力。这种融合不仅助力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本质,更关键的是,培养了学生运用多学科视角审视问题的思维习惯,为其解决复杂现实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二、路径设计,跨学科融合的三大实践维度
(一)学科联结,构建“数学 +X”知识网络
以数学教材“数列”单元为例,教师可携手生物教师开展“种群数量增长研究”项目。学生先依据实际调查,获取某地区特定物种在不同时间段的种群数量数据,运用数列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如等比数列模型来描述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接着,引入生物学中的环境容纳量、竞争排斥原理等知识,分析现实因素对种群增长的限制,对模型进行修正与完善。最后,借助计算机软件模拟不同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在此过程中,数学的逻辑推理与数列建模能力,和生物学的生态思维相互补充,达成“数据收集—数学建模—生物解释”的完整闭环,让学生深刻领悟数学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强大支撑作用。
(二)技术赋能,打造沉浸式学习场域
信息技术搭建起跨学科融合的动态交互桥梁。于“函数与导数”单元而言,教师借助 GeoGebra 软件模拟人口增长模型,融入生物学里经典的 Logistic 曲线。学生能自主调整参数,亲眼见证种群数量随时间动态起伏,清晰看到在资源限制下种群增长趋于稳定的极限状态。由此,数学中的极限思想不再是抽象公式,而是生动呈现于生态平衡现象之中,学生也学会运用该技术工具对理论假设进行直观验证。虚拟现实(VR)技术更是打破现实桎梏。在“解析几何”单元,利用VR 设备构建三维坐标系,学生仿若置身其中,“走进”双曲线、抛物线等曲面。能直观观察它们与物理光学中反射定律的精妙几何关联,抽象概念瞬间具象化,极大提升了学生在数学与物理跨学科领域中的认知效率与探索热情。
(三)文化浸润,挖掘数学的人文价值
数学与文学、历史的交融,能为知识注入温暖的人文情怀。在“复平面”单元教学中,教师引入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的《算法统宗》,带领学生解析其中运用复数思想巧妙描述方位的诗词。同时,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对透视法的深入探索,展现复平面坐标系在艺术构图里不为人知的隐性应用。当数学与人文经典开启对话,学生不再局限于复数的工具属性,体会到不同时代人类智慧跨越时空的强烈共鸣。在“概率统计”单元,开展“古代科举录取概率研究”项目。学生剖析科举史料中的录取人数、参考人数等数据,运用概率模型估算不同朝代举子的录取概率,再结合当时的政治局势、文化政策,解读数据背后的社会成因,从而明白数学是理解历史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窗口。
三、实施策略,跨越融合障碍的关键举措
(一)教师协作,构建跨学科教研共同体
跨学科教学对教师能力提出新挑战,要求打破专业界限,组建“数学 + 科学 + 人文”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学校应搭建平台,定期组织多学科教师联合备课。比如数学与物理教师携手设计“运动学中的微积分”案例,让数学微积分知识巧妙融入物理运动情境。化学与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开发“分子结构可视化”工具,借助信息技术直观呈现化学分子结构。通过共享教案、观摩课堂、联合命题等方式,逐步积累并形成跨学科教学资源库,为跨学科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二)分层任务,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学生能力参差不齐,设计梯度化跨学科任务十分必要。以“向量”单元为例,基础任务聚焦用向量解决物理中的力的合成问题,帮助学生巩固向量基础知识,实现数学与物理学科的初步融合。进阶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计算机编程,模拟多物体系统的动态平衡,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挑战任务则引入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模型,让学生用向量空间分析产业关联,激发高阶思维。这种分层设计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跨学科学习中有所收获。
(三)评价革新,从结果导向到过程赋能
传统考试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跨学科能力,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迫在眉睫。在“数学建模”单元,采用“档案袋评价法”,收集学生从问题提出、数据收集、模型构建到成果展示的全过程资料,清晰呈现学生的学习轨迹。引入同伴互评机制,让学生从“数学严谨性”“物理合理性”“技术创新性”等维度相互评价,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学习。结合企业专家评审,模拟真实场景中的方案可行性分析,使评价更贴近实际应用。这种评价方式能全方位反映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发展情况。
结束语
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与跨学科融合的深度实践,不仅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培育未来创新人才的关键路径。通过构建“学科联结—技术赋能—文化浸润”的三维实践框架,辅以教师协作、分层任务、评价革新等策略,数学课堂正从“封闭的知识传授场”转变为“开放的素养孵化器”。当学生能用数学语言描述物理规律、用统计思维分析社会现象、用几何眼光欣赏艺术之美时,教育的真正价值便得以彰显。
参考文献
[1] 孙思懿 . 基于单元整体导学模式的高中数学教学——以函数为例 [D]. 陕西理工大学 ,2023.
[2] 黄泉. 项目学习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索[J]. 电脑校园,2023(26).
[3] 高晓娟. 高校数学教育中的跨学科整合与创新[J].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