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美术大单元中国画教学设计分析
王兴印
济南市槐荫区南辛学校 250021
引言
中国画作为中华美育的重要载体,其教学价值不仅在于技法传承,更蕴含深厚的文化认同与审美建构功能。当前美术教育正从单一技能训练转向核心素养培育,大单元教学设计通过主题凝练与任务链设计,将笔墨语言、意象表达与文化理解有机整合。在图像识读环节融入题跋印章解析,在美术表现中渗透留白哲学,这种多维度的教学重构使传统文化基因在现代课堂焕发新生,为学生艺术素养与人文底蕴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
一、中学美术大单元中国画教学设计原则
(一)以生为本原则
中学阶段的中国画教学应当立足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把握" 最近发展区 " 理论,设置梯度合理的活动任务,如在七年级以 " 墨趣体验 " 为主,八年级侧重 " 笔墨造型 ",九年级则可尝试 " 意境表达"。课堂实践中要尊重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表现方式选择,既保留传统宣纸水墨的经典体验,也允许结合综合材料进行创新表现。特别要关注零基础学生的入门引导,通过分解用笔动作、设计趣味性水墨游戏等方式降低学习焦虑,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水墨世界找到表达自我的方式,这种包容性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持久兴趣。
(二)文化传承原则
中国画教学必须超越单纯的技法传授,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在设计教学时,应当构建" 技法 - 作品 - 文化 " 三位一体的学习框架,如在讲解山水画皴法时,同步解析 " 仁者乐山 " 的儒家思想;在临摹花鸟画过程中,渗透 " 万物有灵 " 的传统哲学观。可以设置 " 名作背后的故事 " 探究环节,通过《韩熙载夜宴图》了解五代社会风貌,借助《清明上河图》认识宋代市井生活,使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建立文化认知的坐标系。同时要注重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学生观察家乡风物并用中国画形式表现,这种在地化的文化实践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三)审美体验原则
中国画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和创造力。教学设计应当创设丰富的审美体验机会,通过多感官参与的方式深化理解,如配合古琴音乐进行水墨创作,在兰亭序临写中体验书法与绘画的笔意相通。课堂中可以设计对比鉴赏活动,将古代经典与现代水墨并置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实践环节要鼓励个性化表达,在掌握基本技法后,允许学生尝试将个人生活体验融入创作,如用水墨表现校园生活或城市印象,这种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审美实践,既能保持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审美素养的实质提升。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美术大单元中国画教学设计
(一)审美感知目标设定
湘美版八年级上册 " 水墨天地 " 单元示范了如何围绕核心素养设定目标,该单元以 " 感受水墨韵味 " 为主题分设三个层次:基础层侧重对干湿浓淡的感官体验,通过 " 墨分五色 " 实验认识材料特性;进阶层要求分析《墨葡萄图》等作品的笔墨语言,理解 " 似与不似 " 的审美理念;创新层则引导学生用水墨表现现代生活场景,实现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在 " 山水寄情 " 子单元中,通过对比《早春图》与《溪山行旅图》的空间处理,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这种阶梯式目标设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的认知层面获得发展,体现了素养导向教学的差异化原则。
(二)情境教学法设计
湘美版七年级 " 花鸟有情 " 单元创设了 " 博物馆策展人 " 情境,要求学生为虚拟的 " 宋代花鸟画特展 " 设计展陈方案。该情境下包含系列任务:分析《写生珍禽图》的写实技巧,探究 " 四君子 " 题材的象征意义,创作具有个人风格的当代花鸟作品并撰写展签说明。在 "笔墨游戏 " 子单元中,设置 " 水墨实验室 " 情境,学生以研究员的身份试验各种特殊技法,如撒盐、拓印等效果,记录实验过程并分析视觉效果,这种角色代入式的学习方法不仅增强了探究趣味性,更培养了学生的美术表现力和文化理解力,使核心素养的培养自然融入问题解决过程。
(三)多元主体评价机制形成
在湘美版九年级 " 传统与创新 " 单元的教学实践中,多元主体评价机制的构建突破了传统美术评价的单一维度,形成了立体化的素养评估网络。该机制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将过程性评价与成果展示有机结合,学生通过 " 水墨日记 " 持续记录创作心路历程,这种反思性自评不仅培养了元认知能力,更促使学生主动建构个人艺术成长档案。在小组互评环节,采用 " 画廊漫步 " 的形式,同学们围绕作品中的传统技法运用与现代表现意识展开深度对话,这种同伴互评既锻炼了批判性思维,又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创作灵感。教师评价采用质性描述与量化指标相结合的方式,特别设计了 " 笔墨传承度 "" 意境创造性 "" 文化理解深度 " 三维度评价量表,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建议。单元末期的 " 校园水墨双年展 " 将评价场域延伸至社会层面,通过家长投票、社区观众留言、专业画家点评等渠道,使学生的艺术创作获得真实的社会反馈。更值得关注的是与当地画院合作的 " 新水墨对话 " 活动,青年画家与学生们就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展开平等研讨。
结束语
中国画大单元教学的实施效果最终要回归到学生的素养成长维度。教师需在守正创新中把握平衡,既保持传统笔墨程式的严谨性,又赋予当代审美转化的可能性。通过持续优化情境任务设计与学习评价体系,使学生在持续探究中形成 " 眼—手—心 " 的协同发展,真正实现从技法掌握到文化自信的素养跃升,让千年丹青文脉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 罗慧英 .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美术色彩大单元教学 [J]. 画廊 ,2024,(10):34-36.
[2] 夏秋菡 , 孙诗谦 . 中学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问题透视及改革对策[A]2023 年第六届智慧教育与人工智能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 香港新世纪文化出版社 , 香港新世纪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3:2.
[3] 凌艺文 . 中国画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美学价值 [J]. 家长 ,2022,(14):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