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天下泉城”文化资源的审美特征

作者

沈香萍 于军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

济南是华夏齐鲁文化的交融荟萃之地,是古鲁文化中心孔子故里曲阜和齐文化中心淄博的连接点,也是以黑陶为标志的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地。济南亦有“词山曲海”和“诗城”的盛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文化繁荣、名人代出的历史重镇。4600 多年的历史积淀了济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构成了它发展文化旅游的基底,济南既是齐鲁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国文化核心要素最集中的区域之一,目前全市有 21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6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3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级保护名录达到 141 项。济南是著名的泉城,城区泉水众多,山湖秀美,古迹胜地随处可见,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古城文化、泉水文化、名士文化、大舜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泉城文化。

济南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近几年的旅游业发展增速加快,新的景区不断的被开发出来,旅游产品市场日渐丰富,但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旅游产品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这种动态平衡要求旅游产品要随着市场不断地变化和创新。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迅速扩大,旅游竞争异常激烈,各地政府纷纷加大投入,提高自己的旅游竞争力,以适应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山东省着力打造的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济南市“天下泉城”文化旅游需要对旅游产品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提升,以适应市场需求,更新旅游产品的供给,创作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打造富有泉城特色的旅游品牌,开拓旅游空间,提升济南市文化旅游整体实力,并使之成为济南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1. 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之美

“羡煞济南山水好”“有心常作济南人”“十万芙蓉天外落,今朝正见济南山”古代文人们对济南的赞美,使济南的湖光山色名扬天下。济南城内有水,城外有山,山水相映,秀外慧中。

济南的南部是广大的石灰岩分布区,且地势南高北低,地下含水层北流,至济南城区受到阻水岩体的堵截,地下水石灰岩裂隙喷涌而出,遂形成济南众多的泉群。济南是著名的北国水乡,泉水名扬天下,城内有趵突泉群、珍珠泉群、黑虎泉群、五龙潭泉群,城外章丘还有百脉泉群。

城内的湖,主要是指历史悠久、开阔碧绿的大明湖,近年又新添丁风景如画的锦绣川水库和卧虎山水库。城外的山,则主要指雄踞城南并以千佛山为代表的群山秀峰。它们连绵起伏,重峦叠峰,不仅给济南特制了一道绿色的屏风,而且还与城北的大明湖遥遥相对,造就了在国内南北大城市中难得一见的山湖辉映的美景。济南南部山区属于泰山余迈,是济南的后花园,群山环抱、山明水秀、空气宜人、风景秀丽,有新近开发的跑马岭济南野生动物世界、红叶谷景区。济南的山水中还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历代济南名士和中外游客,在湖光山色间留下了难以数计的人文景观,从而使这里的山更美,水更秀,且美得高雅,秀得深沉,气度不凡,各有特点。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互映,亦智亦仁,造就了济南优美的生态环境,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山水之美。

2. 悠久深厚的文化内蕴之美

从现在的考古发掘看,远在 9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今济南地区即有先民繁衍生息,目前,山东地区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是距今八九千年的后李文化,最为著名的则是龙山文化遗址。城子崖遗址是龙山文化的代表遗址和命名地,兼有岳石文化和周至汉代的遗存。龙山文化形成于公元前三千年,在当时黄河、长江流域形成的龙山文化群是中国文明形成的基地,是中国三大古文化之一,也是齐鲁文化的源头。济南还有西河遗址、大辛庄遗址、东平陵故城遗址等主要文化遗址,迄今为止,已査明汉代及以前的古遗址达200 余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代文化至两周文化的先秦文化序列,都在济南留下了活动的痕迹,人们在济南地区发现了齐长城遗址、大辛庄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洛庄汉墓、双乳山汉墓等众多的古文化遗存。其中龙山文化齐长城比秦国长城的历史要早 400 多年。济南有我国现存最早的房屋建筑,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东汉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其画像及题字,在全国极为有名。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济南成为佛教圣地,龙虎塔、九顶塔、千佛崖、四门塔、以及千佛山、龙洞等地的石窟造像等是当时佛教兴盛的见证。其中四门塔是全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灵岩寺在唐代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刹之一,与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南京栖霞寺和湖北江陵玉泉寺齐名。到唐宋以后,大诗人李白、杜甫、苏轼、苏辙、曾巩、元好问、王世贞、张养浩、施闰章等人,都先后在济南生活过,他们和济南本地诗人如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边贡、李开先、李攀龙、王士祯、蒲松龄等一起,谱写了济南文化的华丽篇章,共同铸就了济南“诗城”的美名。

3. 肃然雄浑的阳刚之美

“七十二泉春涨暖,可怜只说似江南”,在文化的审美风格方面,济南有着自己的意境和神韵,恰如北方的豪杰,在清秀俊朗中有着一股肃然雄浑的阳刚之气。四门塔、五峰山、舜耕山、长春观、铁公祠自不必说,光听名字就是男性化的,就连古城中的寻常巷陌之中,也回荡着响马英雄和节臣义士的沉雄和凝重:“贾家楼”是唐代瓦岗好汉们的聚义之处;“罗姑泉”边是罗成的故居;旧军门巷里有“丁宫保”府,是丁宝帧的旧宅;“马跑泉”是大刀关胜抗金时,他的战马刨出来的……这种叱咤风云铁骨铮铮的豪强和大气磅礴,在济南各处名声古迹的诗句、楹联中有着更浓缩的体现:“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秋水碧无际,夕阳红半城”“城外青山城里湖,七桥风月一享孤”“西来水窦缘王屋,南去山根接岱宗”“烟柳夕阳,归去东南余半壁;云山故园,望中西北是长安”“湖山如画,齐鲁好文”……诗句中无不彰显协和济南的雄浑和豪迈。

这种文化情怀,也融入到济南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之中。“沙场秋点兵”的宋之词坛盟主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乔万里如虎”;巾帼不让须眉的李清照,任性侠义,“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虽是绣口一吐,却也剑气如虹,刚烈得很。“金石录里,有几叶闲情好梦;漱玉词中。积多年国恨离愁。”生活在济南这片热土的文人墨客,尽管有不同的文学主张,但骨子里有着共同的慷慨激昂的主旋律。“大江都去,浪淘尽”,悠悠千年,这种精神薪火相传,超越时代,成为山东人特有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