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
郑文清
湛江市麻章区第一中学 524094
一、引言
项目式学习是以真实项目为载体,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完成任务来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将碎片化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强调学科实践与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项目式学习凭借其任务驱动、实践导向的特点,成为连接课堂教学与现实应用的有效桥梁,在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二、实施策略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实施是一个系统性过程,需结合学科工具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连贯的教学环节,通过精准的环节把控实现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的统一。
(一)创设阶梯式情境,奠定项目基础
在项目启动阶段,需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与学生生活关联紧密的阶梯式情境,遵循“认知难度递进、任务关联紧密”原则,为项目开展搭建完整的情境脚手架,避免将情境创设与任务执行混淆。以粤教版必修 1 第一章教材中“体验庆祝国庆多媒体作品的数据与信息处理”项目范例为例,教师可采用“情境递进四步法”,全程围绕“阶梯式情境搭建”设计,具体路径如下:
宏观感知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通过短视频《非凡十年》中的科技成就片段,呈现“天宫空间站建造”“C919 首飞”等具象场景,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数据背后的中国故事”,抛出核心问题“如何用多媒体形式让科技成就更易懂、更动人”,将抽象的“数据与信息处理”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现实需求,完成情境初步搭建。
任务关联情境,拆解认知梯度:围绕核心问题,将情境拆解为“数据来源识别”“信息呈现形式选择”“多媒体逻辑设计”三个子情境:先引导学生思考“讲述科技成就需要哪些数据(如时间、参数、成果)”,再讨论“用表格、图表还是动画呈现更清晰”,最后梳理“作品从数据收集到展示的完整逻辑”,通过在线协作平台绘制“情境关联图谱”,让学生明确各环节情境的递进关系。
案例示范情境,明确技术方向:展示《“中国天眼”观测数据可视化报告》案例,聚焦“数据如何转化为可视化元素”的关键细节——如“观测时间轴与发现成果的对应设计”“复杂参数的简化呈现方式”,通过案例情境示范,让学生理解“技术操作如何服务于情境表达”,避免陷入单纯的技能训练,建立“情境需求→技术选择”的关联思维。
(二)拆解项目任务,搭建能力支架
完成情境创设后,需围绕核心项目目标,将其拆解为逻辑连贯的子任务链,为学生搭建清晰的能力发展支架。以粤教版必修 1 第三章“设计从 A 市到 B 市耗时最少的旅行路线方案”项目为例,可按“数据准备—分析建模—技术实现”的路径拆解任务: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出行需求,制定包含发车时间、行驶时长、中转信息等要素的交通数据收集清单;其次指导学生对采集的各类交通数据进行整理归类,计算不同路线的总耗时并筛选候选方案;再通过流程图或自然语言描述筛选最优路线的思考逻辑,初步建立算法思维;最后根据能力差异提供分层任务,基础组用表格呈现结果,进阶组尝试用简单编程实现路线计算,使每个子任务既对应数据处理、逻辑分析等具体技能,又服务于整体项目目标的达成。
(三)实施动态化指导,调控项目进程
在项目实施阶段,教师需以“学习促进者”角色进行动态指导。以粤教版必修 1 第五章 " 网络购物平台客户行为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表达 " 项目为例,学生在数据采集环节常面临多重挑战:当学生尝试爬取商品价格、订单量数据时,可能遭遇网站反爬虫机制拦截、请求频率超限导致 IP 封禁,或是代码运行后仅获取部分页面数据。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三方面突破:其一,对照教材中Python 爬虫程序示例,检查 requests 库的 headers 参数设置是否模拟了真实浏览器请求头;其二,通过添加time.sleep 函数控制请求间隔,避免触发网站防护策略;其三,借助正则表达式或 BeautifulSoup 库优化数据解析逻辑,解决数据抓取不全问题。针对学生在调试过程中出现的 403 状态码报错,教师可指导其利用 Chrome 开发者工具抓包分析,定位具体请求参数错误,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
(四)构建多元化载体,转化项目成果
项目成果转化需结合技术特性与学生实践场景,搭建“展示 + 应用”双轨平台,让成果从“课堂作业”延伸为“实用解决方案”。以粤教版必修 1 第六章“剖析空调企业智能客服机器人”项目为例,可先引导学生基于对智能客服“问答匹配”核心逻辑的理解,用 Python 编写简易问答程序——如借助 Jaccard 相似度算法,将用户输入问题与预设知识库(如空调故障排查、使用指南)中的关键词进行匹配,输出对应解答;再通过班级“机器人问答大赛”搭建展示舞台,让学生现场演示程序功能,如模拟“用户询问‘空调不制冷怎么办’”的交互场景,直观呈现对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库构建等技术的掌握程度,同时通过同学互评、教师点评深化技术认知。
此外,需推动成果与真实需求对接,强化技术应用价值。例如“购买纪念品的最佳方案”项目中,学生基于 Python 程序计算的校庆纪念品预算分配方案(可实现“在总预算内优先满足热门品类采购、平衡不同价格区间商品数量”),可提交给学校校庆筹备社团;社团结合实际采购需求提出调整建议,学生根据反馈优化程序参数(如增加“运输成本”“库存限制”等计算维度),最终形成可落地的采购参考方案。这种“成果输出—实际反馈—迭代优化”的流程,不仅让学生切实体验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意义,更在动态调整中深化对程序设计、算法优化等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
三、结语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通过情境、任务、指导、成果的有机衔接,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知识边界,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的统一。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赋予学生技术应用的主动权,更培育了其协作沟通、创新思维等未来社会必备素养。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项目式学习将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翟雨桐 . 项目式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J].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24(3):47-52.
[2] 戚铭轩 .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项目设计与实施策略 [J]. 基础教育数字化,2023(12):18-23.
[3] 窦梓涵 . 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研究 [J]. 教育信息技术,2024(5):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