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致敬平凡英雄
秦艳梅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奋斗小学 015400
教材分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选编了中外作家各具特色的三篇小说,这些小说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闪现的人性光辉。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的方式引导学生接触小说。通过五年来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打下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来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这次专门编排小说单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桥》这一课,为让学生体会情节设置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课后练习先引导学生感受一波三折的情节中老支书的形象,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叙述了一位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在党性面前,他一视同仁,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在人性面前,他又推儿子先走,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用一位共产党员的信念和一个父亲的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学情分析
学生对小说并不陌生,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课文中老支书的形象塑造的非常丰满,学生从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读懂人物品质不难,难点在于学生容易将人物平面化,可能会用一些刻板的“舍己为人、沉着镇定、大公无私”等词语,直接给老支书贴上“标签”。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去深刻理解老汉同时作为老支书和父亲在生死生死抉择面前的心理,并与之产生共鸣。在阅读中,联系学生的阅读和生活经验,从理解内容、揣摩表达,再到体会人物形象,循序渐进,适时点拨,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为学生阅读整本小说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 结合故事情节,抓住老支书的动作、神态、语言,联系环境描写,感受老支书优秀的共产党员形象和爱子心切的父亲形象。
2. 通过对比阅读《桥》和《交接》两篇小说,结合自己读结尾的感受,说说这样设计的妙处。
教学过程
以“致敬凡人英雄,制作完成英雄名片”带入情境。
任务一 回顾情节,明确目标
依据小说情节中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说说故事的几个情节。请朗读小明星读 1-6 段环境描写的句子,带全体同学再次感受环境描写渲染出的形势危急。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任务二:聚焦不同,感受人物形象活动1:梳理表格,了解矛盾冲突。
组内交流,补充完善预学单内容
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师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特点,并贴板书:矛盾冲突,情节曲折,人物立体。
活动2:冲突中品人物形象
出示学习提示:自由朗读课文 7-23 自然段,画出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联系当时的环境,批注你对老支书的印象。
课件出示 7-9 自然段,学生抓关键词交流汇报。师引导学生借助手里的评价表评价同学是否能结合情节,关联环境,抓住细节体会人物形象。
师引导:感受人物形象时要结合情节,关联环境,我们来听听这位同学是如何理解的。播放音频。
出示 10-13 自然段。在这次情节冲突中,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老支书?
师点拨:老支书的三句话,用了三个感叹号,简短有力,给慌不择路、跌跌撞撞的村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呢?(“桥窄”告诉大家排成一队的原因,只有“排成一队不要挤”才能快速通过。“党员排在后边”是给党员下达的命令。出示党员入党誓言。危急时刻,不能解释太多,老支书的话简短有力,坚决果断。)学生练读。
出示 14-16 自然段,结合环境、情节,你又认识了一个怎样的老支书?
生交流后师出示资料袋。师追问:同学们,假如你是老支书,我想问问你,小伙子明明是你的儿子,他在乱哄哄的队伍中,有可能谁也不会发现,你为什么要把他揪出来呢?指名说。生练习朗读,要读出愤怒、责备、命令的语气。
出示17-23 自然段。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呢?生谈理解。
师: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木桥撑不住了,马上就要塌了。深爱儿子的老汉急切地吼道,生读老汉的话。
点拨引导:这一揪一推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老支书在亲人和群众面前以身作则,又爱子心切。)
木桥塌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窄窄的木桥不存在了,但在人们的心中却架起了另一座桥,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呢? 师贴板书:感情纽带、希望桥、生命桥)
任务三:类比阅读,体会写法
出示阅读提示:自主阅读《交接》,思考:1. 两篇小说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点。2. 画出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句子,说说你又认识了怎样的何娟子?学生自学后组内讨论交流。
小说《桥》和《交接》都是最后才揭开人物的关系。你第一次读这两篇小说的结尾时,有什么感受?小说最后才点明人物关系有什么好处呢?先自主思考,集体交流。
感受何娟子的人物形象时,学生借助评价表评价。
任务四:制作人物名片,致敬凡人英雄
小说虽已读完,但老支书、老校长、娟子老师的形象还历历在目。从中任选一人,写一写颁奖词。(从以下两种形式中任选一种)
排比句式或围绕中心句写,教师点拨:可以概括人物事迹,也可以彰显人物精神或特点。展示交流。
师:灾难无情,谁也不知道灾难何时来临,这个时代,需要英雄,而我们身边,这样的平凡英雄常在。图片和视频出示英雄资料,学生起立,向英雄致敬。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单元为主题创设情境,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学习活动要求能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师能自然深入地引导,借助表格,引导学生梳理后谈发现,进而感知小说的特点。又通过小伙伴的音频引导,评价表的指导,资料的补充,角色互换,教师的点拨、引读,让学生切切实实学会了如何抓住细节,结合情节,关联环境,深刻、全面感知老支书的人物形象。然后通过类比阅读,结合自己第一次读两篇小说结尾时的感受,深刻理解了这样结尾的好处,重难点突破的方法妙而适用。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上,交流自己对老支书的印象时,有的学生交流的细节与人物形象不匹配,老师没能停下来,细细进行引导。引读时,学生都是集体读,不利于感情的抒发,如果引读后,学生一个一个读,层次感会更明显,学生感情抒发也会更到位。教师的语言缺乏感染力,例如老支书两次“吼”时,一次愤怒,一次急切,如果教师能通过自己语言的感染,把学生带入情境,相信学生会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