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班幼儿在“对话大师”美术活动中的表现特点与指导策略

作者

戚燕华

昆山开发区仁宝幼儿园 江苏 苏州 215335

一、引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艺术领域明确提出 “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给予适当指导” 的教育建议。“对话大师” 美术活动作为幼儿园美育的创新形式,突破传统美术教学的单一模式,通过引导幼儿欣赏中外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理解作品中的线条、色彩、符号等艺术语言,进而进行个性化再创造,搭建起儿童与经典艺术之间的桥梁。

中班幼儿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前运算阶段,其美术能力从 “涂鸦期” 向 “图示期” 过渡,对色彩、形状的感知更为敏感,开始尝试用简单符号表达想法,但思维仍以具象为主,且情绪对行为的影响较为显著。本文基于 “对话大师” 系列美术活动的实践观察,系统梳理幼儿的表现特点,提炼可操作的指导策略,为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二、中班幼儿在 “对话大师” 美术活动中的表现特点(一)观察力:精细化发展与选择性关注并行

随着有意注意能力的提升,中班幼儿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逐步从整体感知转向细节观察,但观察内容仍受自身生活经验影响,呈现明显的选择性。幼儿最初往往被作品中鲜明的视觉元素吸引,经过引导后能注意到作品中的形式细节,并用生活化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体现出观察力的精细化发展。

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幼儿倾向于优先关注与自身经验相关的具象元素,对抽象的艺术语言则缺乏主动探索的意识。他们常将作品中的抽象元素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相关联,这种观察特点反映了幼儿 “以自我为中心” 的认知特征。

(二)符号转化:模仿大师语言与融入自我创意共生

在创作环节,中班幼儿表现出将艺术语言转化为自身符号系统的初步能力,但这种转化并非单纯模仿,而是融入了个人创意,呈现 “半模仿半创造” 的特点。幼儿首先会吸收作品中的核心表现手法,如线条运用、造型方式等,随后会自发添加具有个人生活印记的元素,使作品既保留艺术语言的特征,又充满个性化表达。

这种创作行为既体现了幼儿对艺术语言的吸收,也反映出其无法完全脱离具象思维的特点 —— 他们需要通过熟悉的符号来理解和表达抽象的艺术形式,形成独特的符号转化模式。

(三)色彩运用:情感化倾向显著,存在调和认知局限

中班幼儿对色彩的感知更为细腻,且常将色彩与自身情绪关联,用色彩表达主观感受,但在色彩搭配上仍存在一定局限。幼儿会根据自己的情感偏好选择色彩,用特定颜色表达喜爱或不喜爱的情感,这种色彩运用虽不符合现实逻辑,却真实反映了幼儿的情感状态。

(四)创作过程:目的性增强,但情绪波动影响显著

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的创作目的性明显提升,在活动开始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但创作过程中,情绪对其行为的影响仍较为突出,易因成功体验而保持专注,或因挫折而产生退缩行为。

当幼儿能顺利掌握某种表现手法时,会表现出积极的创作状态,主动展示自己的成果;反之,若遇到技术困难,容易产生烦躁情绪,出现反复修改或放弃创作的行为,需外界支持才能继续,体现出自我调节能力仍需提升。

三、“对话大师” 美术活动的指导策略(一)创设沉浸式艺术对话环境,激发探索

1. 打造多感官融合的艺术空间:将活动区域划分为欣赏、体验和创作等功能区域,形成完整的艺术探索空间。欣赏区展示经典艺术作品的复制品,通过放大细节方便幼儿近距离观察;体验区提供能感知艺术元素的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触觉感知艺术语言的特征;创作区按主题分类摆放多样化材料,满足不同表现需求。同时,根据活动主题搭配相应的背景音乐,构建多通道的艺术体验环境。

2. 提供层次性材料支持:根据幼儿能力差异准备不同难度的材料,为精细动作发展较慢的幼儿提供辅助性创作工具,为能力中等的幼儿提供基础创作材料,为能力较强的幼儿提供更具开放性的创作媒介。通过 “同主题不同难度” 的材料设置,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创作中获得成功体验。

(二)实施阶梯式引导策略,帮助理解与表达

1. 设计递进式问题链:针对艺术作品设计从描述到分析再到联想的递进式问题,首先引导幼儿关注画面内容,再引导观察形式元素,最后激发幼儿的想象与情感共鸣。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帮助幼儿逐步理解艺术语言,从表面观察深入到情感体验。

2. 采用 “示范 + 留白” 结合的指导方式:避免过度示范限制幼儿创意,采用 “渐进式延迟示范法”,仅针对幼儿普遍遇到的技术困难进行必要示范,而在创意表达方面给予充分自由。这种方式既能帮助幼儿解决技术障碍,又能保护其创意表达的自主性。

(三)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关注成长过程

1. 建立多元记录档案:为每个幼儿建立艺术活动成长档案,内容包括活动观察记录、作品记录及创作过程记录等。通过多元记录,全面呈现幼儿的成长轨迹,关注幼儿在艺术表现中的进步与变化。

2. 实施个性化反馈:评价时避免笼统判断,而是基于观察到的具体行为进行描述,并提出针对性的成长建议。对幼儿的独特创意给予肯定,对表现中的不足提供具体指导,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明确后续发展方向。四、结论

“对话大师” 美术活动为中班幼儿接触经典艺术提供了重要契机,幼儿在活动中展现的观察力精细化、符号转化萌芽、色彩情感化等特点,反映了这一年龄段儿童特有的审美发展轨迹。实践表明,通过创设沉浸式艺术环境,能有效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实施阶梯式引导,可帮助幼儿逐步理解艺术语言并转化为自身表达;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能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与成长过程。

经过系统的活动开展,幼儿的美术表现能力明显提升,艺术感知力与文化认同感逐步形成。他们开始主动关注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形成了对美的敏感性。未来,“对话大师” 美术活动可进一步拓展主题范围,加强家园合作,让艺术教育从幼儿园延伸到家庭,为幼儿终身审美素养的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孔起英。幼儿园美术领域教育精要 —— 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 [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2] 边霞。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试行)[Z]. 2012.

[4] 加德纳。艺术的多元智能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 林琳。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 许卓娅。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