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青少年科学普及动画设计与传播路径研究

作者

曹鹏飞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教育和创新服务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科学普及工作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动画凭借其丰富的想象空间,灵活的叙事手法以及活泼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易于把繁杂、抽象的科学内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视觉内容。对青少年科学普及动画的传播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发掘具有针对性的科普资源和科普传播模式的创新,从而为促进青少年科学普及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途径。

一、青少年科学普及动画设计原则

(一)认知梯度精准适配原则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科学普及动画设计需要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认知水平建构阶梯式知识呈现模式。低龄阶段运用具象化和拟人化动画角色对科学概念进行解构,中等年龄阶段注重逻辑推演和抽象思维的指导。通过对叙事节奏,画面复杂度及知识密度等方面进行动态调整,保证动画内容高度符合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从而形成科学启蒙有效途径 [1]。

(二)互动实践多维渗透原则

科学普及动画不能囿于单向的知识灌输,需要融合互动的实践元素建构多维的学习场景。例如,将虚拟实验模块设置为动画可以点击探究,使青少年可以通过操作来调整温度和降水这两个变量来观测生态链的变化;设计有趣的问答环节,配合动画剧情抛下有关科学知识方面的疑问,引导青少年进行思考,对回答进行即时反馈,体系自动给以回答和回报,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提供线上线下练习拓展指导,比如在动画末尾推荐一些简单的和内容有关的科学小试验,并配以图文步骤说明等,让青少年能够把动画中学习到的知识扩展至现实生活中,使其由“看动画学科学”向“动手运用科学”转变,增强科学知识的理解与实践应用能力。

二、青少年科学普及动画传播路径

(一)校媒联动构建动画科普进校传播链

在数字化教育资源深度融入校园教学体系的这种趋势之下,校媒联动构建动画科普进校传播链成为了青少年科普的一条关键途径,依靠对教育系统资源加以整合,建立起学校与媒体机构的长效合作机制,可系统化地推进动画科普内容进入校园,展开来说,教育部门联合地方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等专业媒体,一同开发适配不同学龄段的动画科普课程包,课程包可包含数理化、生物、地理等多学科知识,以动态视觉化的形式呈现抽象的科学概念。搭建“校媒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学校可借助该平台自主筛选、下载和教学计划相匹配的动画资源,把这些资源嵌入科学课教学、课后延时服务以及社团活动当中,另外定期组织媒体从业人员与学科教师开展联合教研活动,针对教学难点共同设计动画科普脚本,让内容更加贴合教学实际需求,形成从资源开发、精准投放再到教学应用的完整传播链条 [2]。

(二)社交平台打造动画科普话题矩阵

社交媒体平台所有的裂变式传播特性,可为科学普及动画创造出极为广阔的扩散空间,打造动画科普话题矩阵,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对科学知识的关注程度以及参与热情,可以依靠抖音、微博、公众号等主流平台,构建起包含官方科普账号、教育机构账号、科学达人账号的立体化传播矩阵。其一围绕青少年感兴趣的航天科技、人工智能、生态保护等领域,定制一系列动画科普短视频,每个视频专注于单一知识点,时长控制在3 分钟以内,以适应碎片化传播场景,其二设计带有主题特色的话题标签,比如 # 科技探秘 #、# 青少年科学之旅 #,并发起“科普动画创意挑战赛”、“科学知识问答接龙”等互动活动,鼓励青少年创作、分享科普动画作品,达成青少年兴趣点和需求点与专业创作者内容的有机融合。合理运用平台算法推荐机制,针对不同认知梯度的青少年群体进行个性化内容推送,依靠持续的话题运营以及热点跟进,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动画科普传播网络。

(三)科普场馆联动动画沉浸式体验

科普场馆是实体化科学教育空间之一,在场馆中加入动画元素能够显著提升青少年沉浸式学习体验。各类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等科普场馆可以通过技术赋能和场景重构的方式营造动画科普的身临其境的体验情景。场馆空间布局方面,可建立专用动画科普体验区域,运用 VR/AR, 全息投影实现了二维动画到三维立体交互场景的升维,如模拟宇宙大爆炸和生态系统循环这类复杂的科学过程,使青少年能够在虚拟和现实相互交织的情境下直观地体验到科学魅力。另外,还可研发配套场馆展品和展项的动画导览系统,利用手机扫码获得相应展品动画讲解,对讲解形式进行有效补充。同时,可定期举办“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动画科普主题日活动”等活动,邀请动画制作团队与科学家现场互动,展示科普动画制作流程,开展科学实验动画创作工坊,引导青少年全程参与创意构思和动画制作,助力科学普及和科技实践能力培养。

三、结语

当前,科普知识传播更需要精细化的服务,青少年科学普动画设计和传播不仅是科普知识传播与科技实践能力培养共生的创新性研究,更是探索科技教育多元发展的一项积极尝试。它拓展了科普的形式与边界,以认知梯度精准匹配为核心,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助力建立具有个性化和精细化的科普生态。这一做法既可以为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提供新动能,也可以为科普传播工作提供可参考的创新范式和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 王婉晴 . 呼伦贝尔市科技馆科普服务质量优化路径研究 [D]. 民族大学 ,2024.

[2] 刘海池 . 全民科学素养建设现状及对策 [J]. 新西部 ,2018,(30):27-28.

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曹鹏飞,出生年月:1990 年8 月,性别:男,民族:汉族,学历:大学本科,职称:人力资源管理师,研究方向:科学普及、科技教育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