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学-评”一致性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作者

李紫荆

随州市季梁学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着重突出了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在 “学业质量”“评价建议” 等部分,针对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实施办法展开了详尽阐释。其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关键要素,以此推动学生语文学习效率与质量实现双向提高。教师身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组织者与指导者,需要秉持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学习、评价三者间的关系进行统筹规划。如此能让学生在学习进程中,拥有更强的代入感、参与感以及获得感。

一、综合分析,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的基础前提,能够保证教学、学习与评价围绕同一素养方向发挥作用。通过全面分析学情、教材重点以及核心素养要求,所制定的目标具体且可测量,还能体现素养导向,有效规避教学的盲目性以及评价的随意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在剖析教材重点的同时,结合学生既有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把核心素养目标细化为具体的课时目标。

以《白鹭》这篇课文为例,它作为第五单元的开篇之作,运用诗意的语言展现了生灵之美,是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等核心素养的典型范例。从学生综合素养状况来看,他们已初步具备景物描写赏析能力,但对于精炼语言背后蕴含的情感张力把握不够精准。而教材重点在于让学生体会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这一中心句的内涵及其表达效果。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可将素养目标细化为三级课时目标。比如基础层级:学生能够准确找出描写白鹭外形、活动的关键词句,实现语言积累素养目标;进阶层级:学生能够分析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等句子在表达上的精妙之处,落实语言运用素养目标;高层级:学生能结合自身感受,谈谈对“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理解,从而提升审美体验素养。

二、任务导向,推动学习进程

以任务导向作为载体开展教学工作,其最为突出的作用在于推动学习进程,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好奇与求知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学习过程的针对性,促使学生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汇聚起来,投入到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考点的探究之中。基于此,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设计阶梯式任务,难度从基础理解到综合运用逐步递增。

例如,在教授《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可先借助多媒体营造故事情境,让学生以第一视角探寻 “谁用草船借箭”“为何要借箭”“怎样借箭”。借助多媒体的直观呈现,学生能够了解到故事发生于东汉末年,彼时刘备与孙权结盟共同抵御曹操,刘备派遣军师诸葛亮前往孙权处协助作战,却遭到周瑜的嫉妒。周瑜有意为诸葛亮安排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企图刁难他,故事由此展开。经多媒体直观情境演示,学生对故事有了大致认知。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依照故事发展顺序进行概括,并让学生展示概括成果。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予以点评,使学生知晓自身的不足。

三、制订评价量规,促进教 - 学 - 评一体化

评价作为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的直接反馈,只有使其贯穿教学全程,才能确保学生及时认识到自身学习的优势与不足,并迅速做出调整;同时,教师也能够据此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与学的质量。首先,教师需改变以往单纯以成绩为主的单一评价标准,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评价的准则与量规,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可操作性以及可衡量性,精准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其次,教师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借助教师评价、同学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等方式,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状态,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切实达成教学评的一体化。

例如,在教授《少年闰土》时,教师可依据学生的能力设定评价目标。对于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若他们能够熟读课文并掌握课后基础生字词,教师便可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其继续努力。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他们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通过作者的人物描写感悟人物形象。提高此类学生的评价要求,能够促使他们不断自我提升,进而增强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教-学-评” 的一致性并非仅聚焦于知识传授,而是更注重学生在语言运用、思维发展、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素养的综合提升。在此过程中,借助持续性的过程性评价,学生能够清晰看到自己在不同维度的进步,诸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作能力等方面。由此,学生能够构建起全面的自我认知,有效避免因“唯分数论”导致的片面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 余龙龙.“教—学—评”一致性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读写算 ,2025,(24):46-48.

[2] 连雪华 . 教学评一致性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J]. 天津教育 ,2025,(2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