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
周星宇
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实验学校 江苏省 宿迁市 223800
引言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批判性思维成为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引导学生从浅层阅读向深度阅读转变的重任。然而,当前阅读教学中仍存在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等问题,忽视了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探索有效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批判意识
(一)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批判意识的催化剂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本内容巧妙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例如,在教学《故乡》时,教师可提出“闰土从少年到中年的巨大变化,仅仅是因为生活贫困吗?还有其他社会因素在起作用吗?”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社会意义,打破对闰土形象变化的单一认知,激发他们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等多方面进行批判性分析。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重层次性和开放性
层次性问题能够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放性问题则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以《我的母亲》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层次性问题:“文中母亲对‘我’的教育方式有哪些?”“这些教育方式对‘我’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果换一种教育方式,‘我’的成长轨迹会有何不同?”同时,提出开放性问题:“在当今社会,文中的教育方式是否还适用?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思考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组织文本对话,培养质疑精神
(一)文本对话是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度对话,鼓励学生冲破思维定式,大胆质疑文本里的观点、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等。以《孔乙己》教学为例,学生初读时对孔乙己的印象或许仅停留在“穷困潦倒的书生”层面,理解较为片面。此时,教师可巧妙引导,抛出问题:“孔乙己的悲剧仅仅是个人好吃懒做、迂腐顽固造成的吗?当时的社会环境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一质疑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学生重新审视文本,从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社会底层人民的冷漠等多个角度思考。通过这样的质疑与探索,学生不再局限于表面的认知,而是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全面认识孔乙己这一复杂人物形象,深刻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进而培养起对文本的批判性解读能力,为今后的深度阅读奠定基础。
(二)组织小组讨论是实现文本对话的有效方式
小组讨论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与碰撞的平台,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够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疑问,认真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拓宽思维视野。以《皇帝的新装》教学为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皇帝、大臣、骗子、百姓,谁应该为这场闹剧负责?为什么?”讨论伊始,课堂瞬间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认为皇帝的虚荣和愚蠢是闹剧的根源,他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追求新衣;有的学生则指出大臣们的阿谀奉承和胆小怕事,他们不敢说出真相,反而助纣为虐;还有学生觉得百姓的盲目从众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观点。通过这种互动交流,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更在思想的碰撞中培养了质疑精神和合作交流能力,学会从多元视角看待问题。
(三)开展角色扮演深化文本对话体验
角色扮演是一种极具趣味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深入文本情境,切身体会人物的情感与心理,从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质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饰演菲利普夫妇、于勒、“我”等角色。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要模仿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全身心投入到角色中。扮演菲利普夫妇的学生,会深刻体会到他们在面对于勒时前后态度的巨大转变,从而质疑这种转变背后的社会原因和人性弱点;扮演“我”的学生,能感受到“我”对于勒的同情以及对父母做法的不满,进而思考亲情与金钱的关系。表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在角色扮演中的感受和疑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培养了对文本的敏锐感知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使阅读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成效。
三、开展多元评价,提升思辨能力
(一)多元评价是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保障。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广阔天地里,多元化评价方式犹如一盏明灯,照亮学生思维成长的道路。教师不能仅仅将目光聚焦于学生的阅读结果,更要深入到阅读过程与思维发展的细微之处。以阅读《变色龙》为例,教师可从多方面展开综合评价。阅读笔记能反映学生对文本的初步理解和思考轨迹,课堂发言则展现其即时思维活力与表达水平,小组讨论表现可看出其合作交流与思维碰撞能力。对于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的独特见解,如对奥楚蔑洛夫性格多面性的新颖剖析,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与鼓励,激发其继续探索的热情;而对于存在的思维误区,像对小说主题理解的偏差,要及时指导纠正,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深入思考,从而让学生在多元评价的滋养下,不断优化思维,提升思辨能力,在阅读中实现思维的蜕变与成长。
(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是多元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评价能够让学生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和思维方法,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调整学习策略。相互评价则可以让学生从他人的视角审视自己的阅读成果,学习他人的长处,拓宽思维视野。以《范进中举》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生可以评价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对范进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是否全面,对作品主题的把握是否准确;同时,也可以评价其他同学的观点是否有新意,论证是否合理。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
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文本对话、开展多元评价等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将批判性思维培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提升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鉴伟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探索 [J]. 语文世界 ,2025,(23):16-17.
[2] 成向坤 , 董宇 .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路径 [J]. 学周刊 ,2025,(20):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