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一案六学”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作者

郑钰

长春力旺实验小学

“图形与几何”部分是小学数学里关键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使命。在过往的传统教学当中,存在着认知引导不够精确、思维培养呈现碎片化等情况。“一案六学”模式凭借“一案”把目标和内容进行整合,通过“六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为解决当前面临的教学困境给予了可行路径。本次研究以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深入剖析,对教学资源的配置进行优化,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为数学教学的改革提供有效的支持。

一、一案为纲,锚定图形认知起点

“一案”应聚焦在学生在图形认知方面的情况,按照课程标准,清晰地确定不同学段的核心目标,把抽象的几何知识转化成层次较为分明的模块。对知识的逻辑脉络加以梳理,明确重点与难点,融入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着重关注知识的衔接与递进情况。让“一案”成为引领学生深入开展图形认知的纲领性载体,防止教学与实际需求相脱节。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时,教师可以首先按照课程标准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目标综合考虑。教师借助课前开展小调查了解学生是否可以阐述出“对称”所代表的意义,是否曾接触过如剪纸这类物品。把一个案例划分成“感知对称—识别对称—创作对称”三个版块。基础任务是让学生从教材的插画、教室的物品当中找寻出轴对称图形,并且标记出对称轴;进阶的任务则是引导学生利用直尺以及彩纸去绘制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以学生已有的生活认知作为起始点,防止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认知界限。

二、六学联动,构建空间思维路径

“六学”有必要构建起一套有机的体系,其中,“导学”能清晰地指出学习的方向;“自学”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图形特征的能力;“互学”借助小组之间的交流来填补认知方面的局限;“展学”给予学生一个展示思维成果的平台;“评学”可以及时反馈并校正偏差;“固学”借助练习实现知识的内化。这六个部分紧密地相互连接形成一个递进的链条,帮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掌握空间感知、分析以及推理的方法。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时,教师可依照“六学”采用分步式教学设计:在导学阶段向学生展示如自行车车架、伸缩门的图片,提出“为何车架采用三角形结构,而伸缩门选用四边形结构”的问题,以此明确学习的目标;在自学阶段安排学生利用不同长度的小棒去拼搭三角形和四边形,同时记录下具体情况;在互学阶段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探讨“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以及“四边形为何容易发生变形”等问题;在展学阶段,各小组借助拼搭好的模型来演示所得到的结论并详细讲解整个发现的过程;在评学阶段,教师针对“三角形稳定性原理”的相关表述给予点评,同时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逻辑是否清晰合理;在固学阶段,设计如“判断哪一组小棒可以拼成三角形”之类的练习。通过这“六学”的联动方式,助力学生构建起空间认知思维[1]。

三、数形互融,创新几何探究载体

实现数形之间的相互融合,需要破除图形与数字相互分离的状态,来加深对几何本质的理解。运用数字的运算去推导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借助多媒体技术搭建起动态的、可互动的数形场景,增强探究过程中的趣味性以及主动性。引领学生从多个维度去感知几何知识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数字来解析图形、凭借图形来辅助数字理解”的习惯,从而突破单一探究模式所存在的局限。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时,教师可以凭借数字化工具构建起数形互动的平台。首先,展示出直角三角形,并且对其三个顶点的坐标予以标注,例如 A(1,2)B(3,2)C(1,4)。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观察图形在向右平移 3 个单位之后,其顶点坐标所产生的变化。然后,借助工具以动态的方式演示平移的整个过程,清直观地呈现出图形位置的改变与坐标数字变化之间的对应联系。随后,让学生设置平移的方向以及距离,输入新的坐标,验证变化规律。助力学生攻克对抽象概念理解的难关。

四、评研一体,优化教学实践闭环

评研一体应当把教学评价与研究相互结合起来。运用多种不同的指标来呈现实际效果,把评价所得到的数据作为研究的依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模式的适配程度,从而为设计的优化提供支持。将关注点集中在“一案”的精确程度、“六学”的联动效能等关键环节上,构建起反馈机制实现“评价—研究—改进—实践”的闭环提高模式实施的质量[2]。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图形》时,教师可着手设计具备多个维度的评研表。教师借助随机提问的方式记录学生在进行图形分类操作的具体表现;在课后,教师会批改学生作业,并统计其中出现的错误类型。通过对相关数据展开研究,我们发现存在“学生对于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这一特点的掌握不好”的情况,后续对“互学”环节进行了调整,增添了“使用尺子分别测量正方形以及长方形的各条边长”的任务项。在经过改进之后,重新开展教学工作同时对教学效果予以评估,由此,构建起了一个“评价—研究—改进—实践”的完整闭环,从而实现对教学活动的持续优化[3]。

结束语

“一案六学”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具有显著优势,构建了“一案”为纲、“六学”联动、数形互融、评研一体的教学体系,为学生图形认知与空间思维培养提供路径,也为几何教学改革提供实践框架。实践证明该体系能提升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助力核心素养发展。未来需结合不同学段、学情优化策略,推动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持续完善,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发力。

参考文献

[1] 侯彦君 , 张婷 . 智慧课堂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模式研究[J]. 安徽教育科研 ,2022(32):80-82.

[2] 孙锦, 徐小丽. 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可视化教学策略探究[J].安徽教育科研 , 2023(11):106-109.

[3] 袁影, 伍雪辉.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中量感的培养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 , 2023(20):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