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PBL 教学模式在中班“松果”课程活动中的应用

作者

顾静雯

苏州市吴江区金家坝幼儿园 江苏省苏州市 215215

PBL 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源于真实问题,以幼儿为主体进行自主探究,中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因此,PBL 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融入中班的课程活动中。松果是幼儿园常见的自然材料之一,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接触到,而我园拥有丰富的树木资源,得益于这一条件,幼儿能够近距离观察到松果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本文聚焦在 PBL 模式的指导下“松果”课程活动的具体实践过程,展现了 PBL 模式在促进课程活动中的独特价值。

一、捕捉幼儿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PBL 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关注幼儿生活中的问题,捕捉教育契机,使幼儿的兴趣与问题成为课程的缘起,从而使幼儿在直接的探索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案例】孩子们在草地“探险”中,捡到了几个松果。这一发现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于是,大家一同前往松树下,希望能找到更多松果。然而,他们发现树下并没有松果,抬头望去,只见树上长满了小小的、绿绿的果实,与手中棕褐色的松果长得不一样。有孩子疑惑道“这好像不是松果吧?”也有孩子说“这棵是松树,这肯定是松果,我猜是它们小时候的样子”。

为了引导孩子们清晰认识松果的特征,我们借助视频和图片资料,组织大家共同观察、对比了成熟与未成熟松果的形态差异。

很快,孩子们发现了它们的不同之处,晨晨说:“成熟的松果是棕色的,鳞片张开,像一朵绽放的小花。”小怡比较道:“成熟的松果大大的,没成熟的是小小的。”细心的安安说道:“没成熟的松果叶子关得紧紧的,成熟的就打开来了。”

孩子们对松果的观察与疑问来源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十分适合开展探究活动,作为教师,我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教育契机。在孩子们的好奇中,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供视频、图片,引导孩子们用真实的松果进行观察比较,从而了解成熟与未成熟松果的特征。这个过程十分契合了PBL 以“问题”驱动学习的理念,也印证了《指南》强调的幼儿在直接经验和探索中学习的理念。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的结论,远比教师直接告知更有价值,不仅获得了关于松果的科学认知,更初步体验了观察、比较、描述的探究方法。

二、尊重幼儿实践探究的意愿

探究具有持续性,在PBL 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所以,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课程活动中自主探究,进行适当的介入,帮助幼儿尝试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案例1】采摘高处的松果

采摘松果时,孩子们热情高涨,专注地进行搜寻,但很快孩子们注意到许多松果生长在较高的枝头,超出了他们能够到的范围。为了满足孩子们采摘松果的愿望,我们组织了一次讨论,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我们首先尝试了果果的方法——将树枝拉下来。虽然将较低处的树枝下拉可行,但大家发现这样做可能损伤松树,并且过高的树枝仍然拉不到。接着,我们试验了婧婧提出的方法——让老师抱一个小朋友起来采,实践后同样发现采不到高处的松果。最终,大家决定尝试淇淇使用梯子的方案。孩子们协作搬来了高度不同的梯子。在教师监护并确保安全措施到位的前提下,孩子们借助梯子,顺利且安全地采摘到了高处成熟的松果。

【案例2】“松果游戏”的多种可能

收获了众多松果后,孩子们自然萌生了新的探索:“这些松果可以用来做什么呢?”他们兴致盎然地观察、摆弄着手中的松果,纷纷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淇淇联想到:“我觉得松果很像陀螺,我们可以把它当成陀螺在地上转。”乐乐观察到松果的形态变化:“我感觉把它倒过来有点像一棵树,我们可以给它涂上绿色变成树。”朵朵提出了建议:“可以用它们来装饰我们的教室。”除此之外,孩子们对松果还有不同的联想,像刺猬、像裙子、像尾巴……

为了探寻更多的玩法,我们鼓励孩子们与家长共同进行探索,通过发放调查表,引导他们借助网络资源查阅松果的创意玩法,并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这两个案例都源于幼儿自主的探究愿望。【案例一】中,面对“如何采摘高处松果”这个问题,孩子们自己思考,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尝试中,孩子们亲身体验了方案的可行性与局限性,这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采摘愿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如何解决问题。

而【案例二】中,虽然孩子们提出了多样化的游戏设想,但大多是对松果形态的联想,他们在认知的局限下很难延伸出松果的不同玩法,而教师作为支持者、引导者,通过引入家长资源,让幼儿的探究想法得以实现,同时丰富了孩子们的认知和创意来源,为后续的成果整合奠定了基础。

三、整合幼儿的学习成果

PBL 教学模式中,知识的整合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将幼儿的学习成果整合,可以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将零散经验整合为系统认知。而实物成果能让抽象的学习过程变得可视、可触。

【案例】在收集了孩子们提出的多种松果玩法以及家庭调查所得的新创意后,教师引导孩子们思考一个关键问题:如何记录下这么多的玩法呢?

经过充分的集体讨论,孩子们达成共识:将了解到的所有松果玩法都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整合成一本“游戏指南”。明确了这点后,孩子们集思广益,为我们的“松果游戏指南”确定了必备内容要素:游戏名称、所需材料、游戏玩法(步骤)。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包含这些内容才能让其他小朋友轻松看懂并尝试这些松果游戏。

带着明确的目标,孩子们开始动手设计自己的松果游戏指南。希希介绍她的“松果小刺猬”游戏指南:“我的游戏是制作松果小刺猬。需要准备超轻黏土和松果。步骤是:1. 用黏土做出小刺猬的头,装在松果上;2. 做出眼睛、鼻子、耳朵和嘴巴粘上;3. 最后进行装饰就完成了!”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的讨论、绘制“游戏指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整合,他们在交流讨论、梳理经验、动手绘制中将内化的经验外显化了。这本“游戏指南”清晰地呈现了整个活动的探究轨迹和学习成果,让抽象的学习过程变得具体可见。对其他小朋友而言,它是一份实用的游戏指南,对参与活动的孩子们而言,它是更是一份充满成就感的记忆载体。

课题项目:

苏州市吴江区2023 年度“普通”学年课题:“PBL 模式下中班‘玩转松果主题活动开发与实施的研究”(项目编号:1023YP0238)

作者简介:

顾静雯,女,1999 年 11 月生,江苏苏州人,汉族,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