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入初中地理区域认知教学的路径探索
曾月云
海南省屯昌县红旗中学 571600
一、引言
区域认知作为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学生对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及区域间联系的认知与分析能力。当前传统地理教学中,多依赖课本插图与教师口述,学生难以直观感知区域差异,导致区域认知能力培养效果有限。随着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推进,信息技术以其直观性、交互性、整合性等优势,为区域认知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将信息技术合理融入初中地理区域认知教学,成为当前地理教育工作者需重点探索的问题。
二、实施策略
在初中地理区域认知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需遵循“资源支撑—情境感知—探究深化—评价反馈”的逻辑链条,通过四个递进式过程,逐步引导学生构建区域认知体系,提升区域分析能力。
(一)依托信息技术整合区域认知教学资源
在区域认知教学开展前,需先建立系统化的教学资源库,为后续教学提供支撑。教师可借助网络平台,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地理学科专业网站等,筛选与教学内容匹配的资源,包括不同区域的高清卫星影像图、地形地貌 3D 模型、气候数据动态图表、人文景观视频等。同时,利用资源管理工具对收集的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按照“世界区域—中国区域—地方区域”的层级,结合“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人文特征(人口、文化、经济)”的维度进行标注,方便教学时快速调取。例如,在“长江经济带”相关教学中,可整合长江流域地形剖面图、流域内主要城市 GDP 变化曲线图、沿岸生态保护纪录片等资源,形成专题资源包。此外,还可鼓励学生参与资源收集,通过布置“寻找家乡特色地理景观”任务,让学生利用手机拍摄照片或视频,上传至班级资源共享平台,丰富资源库内容的同时,提前激发学生对区域认知的兴趣。在资源整合过程中,需注重资源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优先选择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与资料,确保教学资源能真实反映区域特征,为学生构建正确的区域认知奠定基础。
(二)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沉浸式区域认知情境
在整合好教学资源后,需通过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区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对区域的初步感知。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将收集的卫星影像图、3D 模型、视频等资源进行整合,打造沉浸式教学情境。例如,在“青藏高原”区域教学中,可利用 VR 设备让学生“置身”于青藏高原,通过佩戴 VR 眼镜,直观感受青藏高原的雪山、草原、湖泊等自然景观,聆听当地藏族文化相关介绍,感受区域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若没有 VR 设备,可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交互式PPT,插入青藏高原地形3D 模型,学生通过鼠标拖动可从不同角度观察地形特征,点击模型中的特定位置,可弹出该位置的气候数据、植被类型等信息。同时,可利用动画演示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如在“季风气候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教学中,通过Flash 动画展示夏季风、冬季风的移动路径,以及不同季节风对东部地区降水、气温的影响,让学生直观理解气候这一区域要素的作用机制。
(三)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协作式区域认知探究
在学生建立初步区域认知后,需通过探究活动深化对区域的理解,培养分析与解决区域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借助在线协作平台,如腾讯文档、班级群聊等,设计小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协作探究。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探究主题,如“对比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将探究任务拆解为“收集南北方地形、气候数据”“分析地形气候对农作物类型的影响”“总结区域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具体表现”等子任务,分配给小组内不同成员。小组内成员利用前期整合的教学资源及在线搜索工具,自主收集资料、分析数据,通过在线协作平台实时共享探究成果,共同讨论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小组内负责收集气候数据的成员,可通过气象网站获取南北方主要城市的年降水量、年均温等数据,制作成对比表格上传至平台;负责分析影响的成员,结合地形资料与气候数据,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适合种植的农作物,并与其他成员共同探讨差异成因。
(四)通过信息技术优化区域认知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检验区域认知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传统评价多以书面测试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借助信息技术可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与个性化。首先,利用在线测试平台设计针对性的客观题与主观题,客观题可考查学生对区域自然、人文特征等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如通过匹配题考查不同区域的气候类型与植被;主观题可设计区域分析类题目,如“结合某区域的自然环境,为该区域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学生通过平台提交文字答案或制作分析报告。平台可自动批改客观题,节省教师批改时间,同时对学生答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正确率、错误率较高的知识点,为教师调整教学提供依据。其次,利用过程性评价工具记录学生在资源收集、情境探究、协作学习等环节的表现,如通过班级平台记录学生上传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小组探究中的贡献度、在线讨论的参与度等,形成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档案。
三、结语
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地理区域认知教学,是顺应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通过资源整合、情境构建、协作探究、评价优化四个递进式过程,不仅能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让学生更直观、深入地认知区域,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初中地理区域认知教学将迎来更多新的可能。教育工作者需持续探索信息技术与区域认知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助力学生构建更全面、系统的区域认知体系,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明远。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1):25-29.
[2] 李建峰。数字化资源在区域认知教学中的整合与运用 [J]. 地理教育,2024(3):41-44.
[3] 王艳红。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地理协作探究式教学实践 [J]. 基础教育参考,2024(2):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