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生物学科德育教育的策略探讨

作者

张瑜

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

引言:

德育工作的重点是要以人为本,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要明确育人的核心理念,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建设的新一代青年。高中生物是理科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强调实践性和科学性,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高中生物中来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生物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当下“双新”(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本文对研究高中生物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意义和策略进行简单探讨。

一、高中生物学科德育教育的意义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并且高中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的德育教育,导致学生为了高考而学习,而不知道学生物的意义,影响教学的科学性。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严肃枯燥,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对生物的认知,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注重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高中生物教材涵盖很多与社会实际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这些内容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德育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

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将德育教育与课堂知识相结合,德育教育既可以有效地推进高中生物学教学的改革,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高中生物教师应将德育教育与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德育的渗透,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1]。高中生物德育教育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明白人类发展应尊重自然规律,生物知识与德育内容相结合,通过生物教学为社会输送有责任心的全方面人才。教师要教导学生坚守伦理底线,规范自身行为,推动社会健康发展,避免生物技术滥用,实现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生物的德育价值。

二、高中生物学科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创设高中生物情境课堂,树立德育教育观念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新时代培养的人才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德育教育必须放在首位。现阶段,由于存在教师长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的情况,所以,首先要转变德育理念 [2]。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课堂,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将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树立德育教育观念,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自然地开展德育教育。“双新”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创设情境课堂符合对高中学生的教学需求,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细胞的能量货币 ATP”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入手,让学生重温唐代诗人杜牧这情景交融的诗句同时想象夜空中与星光媲美的点点流萤,思考有关的生物学问题“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萤火虫体内有特殊的发光物质吗 ?”“在萤火虫发光的过程中有能量转化吗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不仅能够掌握了 ATP 的相关知识,还能够体会到生物体能量代谢的奇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命的进化。

(二)注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强化德育教育功能

高中生物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其中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生物实验,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同时注意实验安全,强化德育教育功能培养学生严谨端正的实验态度。生物实验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生物实验也蕴含着生命教育与环保意识的德育元素,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进而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自觉树立尊重生命、关爱自然的观念。在“双新”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利用生物实验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充分融入德育元素,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节中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用具,讲解注意事项,强调实验安全,引导学生反复练习实验操作,体会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明确自己职责,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交流分工协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德育教育空间

在“双新”背景下,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教师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使生物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拓展德育教育。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深入了解生物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强化自身的道德意识和责任心,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获得成长,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生物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仅能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生物问题,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选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结构”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当地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学生能够观察到不同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可以领悟到自然界中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和谐之美。通过让学生近距离观察了解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的现状可以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实际行动维护生态平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中生物课程中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而很多学生对人类与自然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要意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环保意识[3],帮助学生认识到环境对生态发展的重要性,能有效拓展德育教育。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双新”背景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当充分挖掘生物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可以通过创设课堂情境教学,开展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德育优势,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环保意识等良好品德,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欣欣 . 强化学科融合创新,促进德育在高中生物课堂深度落实 [J].高考 , 2025,(05):151-154.

[2] 张基敏 , 曹光 .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加强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2024,(12):153-155.

[3] 靳情 . 高中生物学科中德育元素挖掘路径研究 [J]. 高考 ,2024,(33):159-161.